處世的哲學問題(1 / 1)

又像春秋末期的百裏奚一樣,在他窮困的時候,隻幫著那些趕牛車的人喂牛,混口飯吃。但結果他利用了喂牛的機會,而受到秦繆公的重視,請他當輔相,因此使秦始皇的上代富強起來。

這些過去曆史上的人物,也不錯啊!為什麼呢?有理想,有抱負,尚未得誌時,不妨將就別人一點,先取得別人的信任,肯與你合作以後,才慢慢地引導他們走上大道。“作先合,然後引之大道。”那也是一種處世的辦法啊!

比如像騶衍,他當時的學術、言論、思想,雖然看起來很怪,不合於學問的大道,好像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但是他因此受到國際間的重視。所以,這也許是他一種入世處世的方法。他最終的目的,是要引導當時那些執政者,慢慢地走上仁義道德的政治路線。那麼,他的用心,也便同伊尹的拿菜鏟和百裏奚的喂牛一樣,都是別有苦心的了!

至於說,究竟是孔子、孟子那種嚴正的做人處世的態度對呢?還是騶衍他們那種立身處世的方式對呢?碰到這種問題,司馬遷往往不下一個肯定的結論,這是很有趣味、也很高深的人生哲學的問題。有矛盾,也有相輔相成的作用。是與非,由讀者自己去作答案。司馬先生的手法,往往就是如此的高明。把一切正反兩麵的資料,都放進孟子的傳記裏,陳列擺設在你的眼前,而且也加上說明。你買了票,參觀了這些資料以後,你要的是哪一樣,但各取所需,各憑所好了。不過,此中含有真意,不可隨便,不可馬虎。

附帶地再說明一下,他在這篇《孟子荀卿列傳》裏,最後說到荀子,他有同孟子一樣的理想,但是做人處世的方向又同中有異。荀子的晚年,就到了南方的楚國,當了楚國的屬地蘭陵(山東)地方的首長——蘭陵令。後世發展成為世家大族。

人生遭遇,有幸與不幸,雖曰人事,豈非天命哉?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司馬遷又不做肯定的評語,這等於你坐上公共汽車,或在公共場所,往往看到“銀錢行李,各自小心”的警語一樣有味道。對嗎?

又像春秋末期的百裏奚一樣,在他窮困的時候,隻幫著那些趕牛車的人喂牛,混口飯吃。但結果他利用了喂牛的機會,而受到秦繆公的重視,請他當輔相,因此使秦始皇的上代富強起來。

這些過去曆史上的人物,也不錯啊!為什麼呢?有理想,有抱負,尚未得誌時,不妨將就別人一點,先取得別人的信任,肯與你合作以後,才慢慢地引導他們走上大道。“作先合,然後引之大道。”那也是一種處世的辦法啊!

比如像騶衍,他當時的學術、言論、思想,雖然看起來很怪,不合於學問的大道,好像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但是他因此受到國際間的重視。所以,這也許是他一種入世處世的方法。他最終的目的,是要引導當時那些執政者,慢慢地走上仁義道德的政治路線。那麼,他的用心,也便同伊尹的拿菜鏟和百裏奚的喂牛一樣,都是別有苦心的了!

至於說,究竟是孔子、孟子那種嚴正的做人處世的態度對呢?還是騶衍他們那種立身處世的方式對呢?碰到這種問題,司馬遷往往不下一個肯定的結論,這是很有趣味、也很高深的人生哲學的問題。有矛盾,也有相輔相成的作用。是與非,由讀者自己去作答案。司馬先生的手法,往往就是如此的高明。把一切正反兩麵的資料,都放進孟子的傳記裏,陳列擺設在你的眼前,而且也加上說明。你買了票,參觀了這些資料以後,你要的是哪一樣,但各取所需,各憑所好了。不過,此中含有真意,不可隨便,不可馬虎。

附帶地再說明一下,他在這篇《孟子荀卿列傳》裏,最後說到荀子,他有同孟子一樣的理想,但是做人處世的方向又同中有異。荀子的晚年,就到了南方的楚國,當了楚國的屬地蘭陵(山東)地方的首長——蘭陵令。後世發展成為世家大族。

人生遭遇,有幸與不幸,雖曰人事,豈非天命哉?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司馬遷又不做肯定的評語,這等於你坐上公共汽車,或在公共場所,往往看到“銀錢行李,各自小心”的警語一樣有味道。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