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1 / 3)

再說,所有的佛經,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觀的,認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脫;都認為這個世界是缺陷的、悲慘的。唯有《華嚴經》所講的,認為這個世界無所謂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這個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萬法自如,處處成佛,時時成道。這也就是所謂的華嚴境界。

《圓覺經》講的是一乘圓教,沒有所謂大乘、小乘之分,隻有“見性成佛”,而且是無所偏的圓教。

但是,清末民初很多學者,認為這本《圓覺經》是偽經,因為當時的學術注重考據,疑古之風盛行。中國的學術思想,在近三百年來,偏重於考據實證之學,這是因為清朝的知識分子,看到明代講理學談心性,最後把國家都亡掉了,所謂“平時靜坐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修養好有什麼用?所以,清代以後之學風,轉為重實踐及考據。到了清末,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疑古之風盛行。當時梁啟超等說《圓覺經》、《楞嚴經》、《大乘起信論》是偽經。他認為這是後代的得道高僧所偽造,不過,假亦假得好。妙的是佛經裏文字最美的便是這二經一論。

《圓覺經》是否就如梁氏等所說,是後代大禪師所偽造?不見得。我可以說這的確是真正的佛法。《圓覺經》與《楞嚴經》,應該說是佛教的無上密部,隻因為《圓覺經》、《楞嚴經》的文字實在太美了,而一般佛經的文字沒有那麼美,所以有些學者認為是偽經。

下麵我們來看翻譯這本經的佛陀多羅的傳記。

佛陀多羅傳

《宋高僧傳》卷第二記載:佛陀多羅,華言覺救,北天竺罽賓人也(注:唐稱迦濕彌羅,今新疆西南部克什米爾地區,盛產綿羊)。齎多羅莢,誓化支那,止洛陽白馬寺,譯出《大方廣圓覺了義經》。此經近譯,不委何年。且隆道為懷,務甄詐妄,但真詮不謬,豈假具知年月耶?救之形跡,莫究其終。大和中,圭峰密公著疏,判解經本一卷,後分二卷成部,續又為鈔,演暢幽邃。今東京、太原、三蜀盛行講演焉。

《佛祖統紀》卷三十九: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六五五年)罽賓國佛陀多羅,於白馬寺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

佛陀多羅,中文的意思是覺悟救世,他是北印度罽賓人。罽賓是國名,唐朝稱為迦濕彌羅,在新疆的西南邊,現代稱為克什米爾,當地盛產綿羊。佛陀多羅帶來梵文佛經(古代印度人,把佛經寫於多羅樹葉上,稱為多羅莢),發願將佛經弘揚到中國來,他到了洛陽白馬寺,在那裏翻譯出《大方廣圓覺了義經》。至於來了多久才通曉中文,以及哪些人幫忙翻譯,都無從考據,所以後人懷疑是偽經。

近代指稱這部經是唐朝翻譯過來,但是,不曉得何年翻譯出來的,由此可見,此經自古就有人開始懷疑了。但“隆道為懷,務甄詐妄”,為了弘揚佛法,我們務必仔細甄別此經是否有錯誤之處。但是研究的結果,不須懷疑,此經所闡釋真如的道理,一點也不偏差,“真詮不謬”。既然是真正的佛法,那又何必一定要確知何年何月所翻譯的呢?站在護法的立場,隻要此經大義無誤,不須過於在考據上鑽牛角尖。佛陀多羅這位高僧,最後何時離開中國,到哪裏去了,都沒有資料可查考。

再說,所有的佛經,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觀的,認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脫;都認為這個世界是缺陷的、悲慘的。唯有《華嚴經》所講的,認為這個世界無所謂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這個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萬法自如,處處成佛,時時成道。這也就是所謂的華嚴境界。

《圓覺經》講的是一乘圓教,沒有所謂大乘、小乘之分,隻有“見性成佛”,而且是無所偏的圓教。

但是,清末民初很多學者,認為這本《圓覺經》是偽經,因為當時的學術注重考據,疑古之風盛行。中國的學術思想,在近三百年來,偏重於考據實證之學,這是因為清朝的知識分子,看到明代講理學談心性,最後把國家都亡掉了,所謂“平時靜坐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修養好有什麼用?所以,清代以後之學風,轉為重實踐及考據。到了清末,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疑古之風盛行。當時梁啟超等說《圓覺經》、《楞嚴經》、《大乘起信論》是偽經。他認為這是後代的得道高僧所偽造,不過,假亦假得好。妙的是佛經裏文字最美的便是這二經一論。

《圓覺經》是否就如梁氏等所說,是後代大禪師所偽造?不見得。我可以說這的確是真正的佛法。《圓覺經》與《楞嚴經》,應該說是佛教的無上密部,隻因為《圓覺經》、《楞嚴經》的文字實在太美了,而一般佛經的文字沒有那麼美,所以有些學者認為是偽經。

下麵我們來看翻譯這本經的佛陀多羅的傳記。

佛陀多羅傳

《宋高僧傳》卷第二記載:佛陀多羅,華言覺救,北天竺罽賓人也(注:唐稱迦濕彌羅,今新疆西南部克什米爾地區,盛產綿羊)。齎多羅莢,誓化支那,止洛陽白馬寺,譯出《大方廣圓覺了義經》。此經近譯,不委何年。且隆道為懷,務甄詐妄,但真詮不謬,豈假具知年月耶?救之形跡,莫究其終。大和中,圭峰密公著疏,判解經本一卷,後分二卷成部,續又為鈔,演暢幽邃。今東京、太原、三蜀盛行講演焉。

《佛祖統紀》卷三十九: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六五五年)罽賓國佛陀多羅,於白馬寺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

佛陀多羅,中文的意思是覺悟救世,他是北印度罽賓人。罽賓是國名,唐朝稱為迦濕彌羅,在新疆的西南邊,現代稱為克什米爾,當地盛產綿羊。佛陀多羅帶來梵文佛經(古代印度人,把佛經寫於多羅樹葉上,稱為多羅莢),發願將佛經弘揚到中國來,他到了洛陽白馬寺,在那裏翻譯出《大方廣圓覺了義經》。至於來了多久才通曉中文,以及哪些人幫忙翻譯,都無從考據,所以後人懷疑是偽經。

近代指稱這部經是唐朝翻譯過來,但是,不曉得何年翻譯出來的,由此可見,此經自古就有人開始懷疑了。但“隆道為懷,務甄詐妄”,為了弘揚佛法,我們務必仔細甄別此經是否有錯誤之處。但是研究的結果,不須懷疑,此經所闡釋真如的道理,一點也不偏差,“真詮不謬”。既然是真正的佛法,那又何必一定要確知何年何月所翻譯的呢?站在護法的立場,隻要此經大義無誤,不須過於在考據上鑽牛角尖。佛陀多羅這位高僧,最後何時離開中國,到哪裏去了,都沒有資料可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