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相續,循環往複”。你看!奇怪啊!剛才提到“世界始終、生滅……”這些問題,到此卻歸結到念念相續的心理問題。我們心理的思想,每一念、每一念接連而來,前一個思想過去了,第二個思想你不用想它,它自然會生起來,相續不斷。你說我睡覺就不想了,真的沒有想?不是,還是念念在想,做夢就是想,有些夢自己知道,有很多夢醒來就忘掉了,以為沒有夢,沒有想,不對的。甚至睡覺那個境界就是念,我們一切眾生如果沒有睡眠的習氣,沒有睡覺這個念,就不會有睡覺這個現象出來。睡眠這個現象也是一念,這一念也就是無明來的。所以真正悟道、證道的大阿羅漢、大菩薩們斷除了這一念,自可不必睡覺。你說我們人的心理現象就是念念相續,像流水一樣接連不斷,煩惱也是一樣,想停也停不住,抽刀斷水水更流。如此“循環往複”,就像繞圈子似的,來了又去,去了又來。
“循環往複”這四個字是從中國的《易經》裏麵引用出來的,這個思想觀念是中國文化本有,並非從佛學而得。不僅是人的心理狀態如此,在太空裏的物理現象也是如此,丟出去的東西,繞一圈又可以回到原來的地方。
“種種取舍,皆是輪回”。因為我們有念頭,有貪、瞋、癡、慢、疑等等念頭,所以有所喜好,有所厭惡,有取有舍,有些東西丟得開,有些東西則抓得很牢,“種種取舍”,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於是就形成了輪回。輪回就是在那裏轉圈子,忽東忽西,此上彼下,昏頭轉向,沒完沒了,跳不出來。
“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成佛就是跳出這個輪回,不在這個圈子裏轉了。但是,佛說一切凡夫想了解成佛的境界,等於是迷迷糊糊在圈子裏轉,而想要了解整個繞圈子的事,怎麼可能看得清楚?除非你跳出圈子外麵來看,才會了解。沒有跳出圈子,即使向你解釋,你也無法明白,就如蘇東坡描寫廬山的名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人在廬山裏始終看不清廬山整體的實況。在沒成佛以前,所討論的佛境界,修行的境界,都墮在輪回中,都是輪回裏的觀念。
“若免輪回,無有是處”。佛答複金剛藏菩薩的問題說:你若對眾生本有之圓明覺性認識不清楚,在輪回流轉中妄測圓明覺性,那麼所有修行永遠是走錯路,想要跳出輪回,根本不可能。
這個問題很嚴重。假如當時我在場的話,聽了佛這樣的答複,我一定挾了書包就跑,為什麼?因為不管你修淨土也好,禪宗也好,天台也好,密宗也好,不管你怎麼修,你還是沒有跳出輪回,你還是凡夫。既然是凡夫,就無法認清楚佛的境界。很多人認為悟了道就有神通,能夠看到什麼光啦!可以聽到什麼聲音啦!甚至打坐會飛起來,乃至認為入定是什麼都不知道,然後可以不吃飯、不喝水,這些都是空話!都是凡夫的臆測、妄想、亂想。你要認得清楚的話,除非成佛。可是我既然成佛,又何必再跟你學?
所以佛講這句話很嚴重,他告訴金剛藏菩薩,這是一個最大的秘密,你懂了這個秘密才可以成佛。佛在這裏講這句話,等於禪宗的祖師們一樣,你一股求道的熱忱進來,一棒子往你頭上劈下去,打得你天旋地轉,打得你不知如何應對。好在金剛藏菩薩打不倒,動都不動,還是求佛繼續說下去。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複如是。”
這幾句話多美!散發著高超的文學意境,多少詩人詞家都借用了這些句子。“雲駛月運,舟行岸移”這些語句,是否美得又要令一些人懷疑《圓覺經》是假的呢?
什麼是湛水?就是清水,一清到底,沒有一絲汙染,水底的沙子、石頭、遊魚等都看得清清楚楚,而且一點波紋都沒有,波平如鏡,清清湛湛。
怎麼“能搖湛水”?各位不妨做個實驗,站在清湛的池水前,看著清水,將眼珠左右搖晃,你就會感覺到池水開始搖動了。事實上,水有沒有動呢?——沒有,根本是你的眼睛在動,而感覺上是以為水動。這是一個妙不可言的比喻。
佛在說法的時候,用了很多的比喻。你沒有到達那個境地,要告訴你那個道理是很困難的,連對菩薩們都無法講清楚,何況一般凡夫眾生。所以佛說法婆心特切,你沒有辦法懂,還是想盡辦法舉了很多的比喻讓你懂。可是,眾生聽了比喻,懂了沒有?
這裏有一個故事——一個瞎子問人家說:“你們講白,白是什麼樣子?請你告訴我。”那個人告訴他:“白就像冬天的雪一樣。”瞎子沒見過雪,還是不懂白是什麼樣子,又去問人家。另一人告訴他:“白呀!白就像麵粉一樣白啦!”瞎子也沒見過麵粉是啥樣子,又去問另外一個人。剛好有隻白鵝在那裏,這個人就告訴他:“雪和麵粉像白鵝一樣白。”然後拉著瞎子的手摸摸白鵝的樣子。這個時候白鵝“嘎!嘎!”叫了兩聲,瞎子恍然大悟地說:“唉呀!早不說,白就是‘嘎!''‘嘎!’嘛!”一切眾生就是如此抓住這個“嘎!嘎!”。
接下來,佛又做了第二個比方。“又如定眼,由回轉火。”不知各位小時候有沒有玩過香?把拜神的香在眼睛前麵繞圈圈,就看到前麵有個火圈。這個火圈是真的還是假的?學過物理的就曉得這是視覺上的假相,這個道理和看電影的道理一樣。
“雲駛月運”,這是第三個比喻。夜裏,我們抬頭望月,看到月亮在動,其實,所看不是月亮動,而是旁邊的雲在飄,感覺上好像是月亮動。現代人把這個道理應用在舞台上,將人物後麵的布景轉動,看起來則像是舞台上的人在動。
“舟行岸移”,坐在船上,不感覺船在動,隻看到兩岸的樹往後移。大家都有搭火車的經驗,火車剛開動時,沒有感覺火車動,隻看到車站及建築物往後移動,甚至看到隔鄰那節火車開了,結果是自己這邊的火車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