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宗教哲學專題講演的旨趣(代序)(1 / 2)

蔡元培先生是大家所公認的民國以來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生平雖主張以美育代宗教,但他在民國元年所發表的《新教育意見》一文中,特別揭櫫“世界觀”一項,曾謂:“世界有二方麵,一為現象,一為實體。現象世界之事為政治,故以造成現世幸福為鵠的;實體世界之事為宗教,故以擺脫現世幸福為作用。而教育者則立於現象世界而有事於實體世界者也。故以實體世界之觀念為其究竟之目的,而以現象世界之幸福為其達到於實體觀念之作用……提撕實體觀念之方法如何?曰消極方麵使對於現象世界無厭棄,亦無執著;積極方麵使對於實體世界非常渴慕而漸進於領悟……”蔡先生所謂對實體世界的這種“領悟”功夫,恐怕隻有具備相當程度宗教修養的人才能做得到 吧!

因此,我以為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一方麵固要具備多方麵的知識,有深厚的學術基礎;而另一方麵,也應該效法宗教家獻身的精神,提高人生的境界,認識人生的真義。隻有這樣,所謂“人格教育”,所謂“教育神聖”等等,才不致成為一些空洞的名詞。

在今日科學昌明的時代,舉辦“宗教哲學”的專題講演,也許有點不合時宜;甚至談宗教,談哲學,亦可能被人認為空疏迂闊,不切實際。實則科學與宗教乃是相輔相成的。愛因斯坦曾說:“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至於哲學與人生的關係,西洋古代羅馬大作家西塞羅(Cicero)說得最好,他說:“哲學,人生之導師,至善之良友,罪惡之勁敵!假如沒有你,人生又值得什麼?”我們如果冷靜地想一想,古往今來的哪一位偉大的人物,不具備宗教的熱忱與哲學的修養呢?

關於宗教與哲學的重要,蔣公在以下的兩段訓詞中,更有很明確的指示:

“我感覺近年以來,科學愈發達,物質文明愈進步;而道德愈低落,精神生活亦愈貧乏,於是人們都感覺內心空虛,更覺得人生渺茫和恐怖,而無所歸宿;因之對於生命不知有其意義,對於生活不知有其目的,這樣沒有生命意義和生活目的的人,隻有懵懵懂懂的虛度一生,那對國家,對同胞,對世界人類究有什麼益處?……我們在這科學文明進入太空時代的今天,格外要追求真理,宣揚宗教,來喚醒人類的心靈,解除魔力的束縛,以求得全體人類的真正自由,和整個世界的永久和平。”(見《荒漠甘泉》一八九頁)

“以我在平時觀察人事所得,我認為凡是稍有成就的人,就一定稍有其哲學基礎和精神修養的工夫。如果一個人真能成功、成德、成業,就更必有其深厚的哲學基礎,那是決非偶然的。反之,凡是其對哲學不感興趣,而又毫無精神修養工夫的人,我可以斷言其必無成就。”(見《革命教育的基礎》七五頁)

蔡元培先生是大家所公認的民國以來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生平雖主張以美育代宗教,但他在民國元年所發表的《新教育意見》一文中,特別揭櫫“世界觀”一項,曾謂:“世界有二方麵,一為現象,一為實體。現象世界之事為政治,故以造成現世幸福為鵠的;實體世界之事為宗教,故以擺脫現世幸福為作用。而教育者則立於現象世界而有事於實體世界者也。故以實體世界之觀念為其究竟之目的,而以現象世界之幸福為其達到於實體觀念之作用……提撕實體觀念之方法如何?曰消極方麵使對於現象世界無厭棄,亦無執著;積極方麵使對於實體世界非常渴慕而漸進於領悟……”蔡先生所謂對實體世界的這種“領悟”功夫,恐怕隻有具備相當程度宗教修養的人才能做得到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