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與學問的區別(1 / 2)

在戰國時,齊宣王這個諸侯很有福氣,他的父親齊威王,是了不起的領袖,齊國之能振作起來、成為霸主之一,是由於齊威王的威武。在齊宣王的下麵,他的兒子齊閔王,雖然到晚年差一點,但起初也不差。齊宣王位於時代的中間,正是齊國的鼎盛時代,在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各方麵的賢能才俊之士,都曾經在齊國逗留過;孟子、荀子,這些名人也都去過。他養了那麼多的人才,自己又一輩子享福,雖然打過幾次仗,打得也不錯。

所以孟子希望這樣一個曆史上的人王,能像武王一樣成為聖人。但孟老夫子注定是要吃癟的,因為齊宣王所領導的國家,沒有憂患,不曾遭遇到多大的困難;而齊宣王本人,樣樣好,和孟子談話時,打機鋒打得很厲害。孟子要他行仁義,他說:不行呀!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最後說,你孟老夫子的話,我都懂了,不過我有大欲望呢!就和孟子猛打太極拳,打得孟子沒有辦法。

齊宣王確是一個聰明皇帝,像孟嚐君這些人,都是他的青年幹部。可是,這樣一位諸侯,有沒有缺點呢?同樣有缺點。孟子上麵這些話是對齊宣王而說的,齊宣王到底是太子出身,天生有當侯王的資格,這類人,我名之為曆史上的“職業皇帝”。這種職業皇帝都有自卑感,試看曆史上,那些開國的領袖,像漢高祖、唐太宗,他們都沒有自卑感,而他們的子孫,一定有自卑感。

多數職業皇帝,對於大臣、大將,會心存畏懼。對文臣,則怕學問好過自己,而不擁護自己;對武將,怕他們仗打得好,功太高,兵權太大難於控製。所以曆史上這類“職業皇帝”的毛病很大,越到後代越不懂事,國家就常常亡在他們的手裏。他們自幼居住在深宮之中,成長於宮女、宦官之手,不知民間疾苦,齊宣王也是這樣一個皇帝。

其次,孟子也等於暗示齊宣王:你對我不重視,我也就不理你,因為“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而“犬馬”與“國人”“土芥”與“寇仇”,都是相對的。也許孟子心裏還有許多錦囊妙計,但都沒有告訴他。

可是,齊宣王是一個聰明人,不愧為戰國七雄中的名王之一。盡管孟子講他不好,打了一拳過來,他接住馬上反擊:“禮,為舊君有服。何如斯可為服矣”,他是問孟子一個禮的問題。中國文化注重禮,以法治精神來看,中國這一部《禮記》,等於三千年來宮廷的憲法,是後代一切法律的母法,也包括了天文地理、生活規範。這裏,齊宣王提出有關禮的問題,來反問孟子。

齊宣王所謂的“舊君有服”,我們先要知道,到了戰國時代,雖有一個周天子在上,那隻是一個空架子,並無實權,後來甚至弄到幾乎夥食都開不出來了。實質上,各諸侯國雄踞一方,相互侵戰,所以是地方分治的形態。在當時,若有人在甲國做官,後來這人離開甲國到乙國去做官,甲國的國君,仍是此人的舊君;如果這位舊君死了,這個已經離開甲國而在乙國為官的人,還要為舊君戴孝,這是當時的禮製,也是非常被重視的事。

在戰國時,齊宣王這個諸侯很有福氣,他的父親齊威王,是了不起的領袖,齊國之能振作起來、成為霸主之一,是由於齊威王的威武。在齊宣王的下麵,他的兒子齊閔王,雖然到晚年差一點,但起初也不差。齊宣王位於時代的中間,正是齊國的鼎盛時代,在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各方麵的賢能才俊之士,都曾經在齊國逗留過;孟子、荀子,這些名人也都去過。他養了那麼多的人才,自己又一輩子享福,雖然打過幾次仗,打得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