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緣不好 自我反省(1 / 2)

有的年輕人每每感歎:我原來對人都很好,可是所遇到的人對我都不好;我感覺現在時代變了,人心不同了,所以我也改變了。

但是,對這類事情,孟子的看法則不一樣。他說:假使有人對人慈愛,也有禮貌,可是別人卻“待我以橫逆”。例如:我坐計程車,付了錢下車時,對司機說一聲:謝謝!司機反而瞪我一眼。也許他心裏在想,你給我錢,我沒有說謝謝,你卻說謝謝,“不亦異乎”,難道你在挖苦我嗎!他那麼一想歪,便成了“敬人者人恒瞪之”了。作為一個君子,自己就要想一想,是否自己有不對的地方,否則為什麼會遭遇這樣的對待呢?這中間是否有雙重因果、另外的道理?如果反省一下,自己對人又仁慈,又恭敬,一切都對了,仍然遭遇到這種不合理的反應,是否因為我的行為不夠忠實呢?我心裏雖然想做到愛人、敬人,是否沒有真正地盡心呢?如果再三反省,自己的確愛人,非常有禮敬人,而且已經盡心做到了,還是遭到橫逆;經過了這三次反複的自省,可以確定錯並不在自己,而因對方是一個“妄人”。孟子的文章,很文雅地說是“妄人”,以現代一般人罵人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混蛋”。

說到“妄人”,想起清代的王壬秋(王湘綺),他的學問非常好,是曾國藩的幕賓,深得曾國藩的敬重。在與太平天國作戰時,有一天深夜兩人單獨談話,王壬秋便勸曾國藩乘機推翻清朝。曾國藩也不說對,也不說不對,一麵對王壬秋哼哼哈哈、唯唯否否,一麵習慣地用手指蘸了茶,在桌麵上畫來畫去練字。談完了話以後,曾國藩的桌麵上,寫滿了“妄人”兩個字。

現在回到《孟子》的本文。

孟子說:我們既然再三反省,錯處在於對方是一個妄人,那麼再三愛之以仁,敬之以禮,也感化不了他,這樣的人,“與禽獸奚擇哉”,又怎能從一般的動物中區分出來呢?可見這樣的人,和禽獸沒有什麼分別了。不過如果自己不加反省,隻認為別人錯、自己對,又與禽獸有什麼差別呢?既知他與禽獸沒有分別,對於禽獸,有什麼好責難的,又何必去和他計較呢?

所以“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這是孟子的兩句名言,我們立身處世,談修養,目光要看得遠大。禪宗的說法,就是要有見地,要有正見,要考慮一輩子的事。如前麵談到“惟送死可以當大事”,要想到將來蓋棺時的那個定論,是好是壞,人的一生幾十年,在曆史上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自己要確定人生觀,有一個典型。這個典型,在一個知識分子所謂君子而言,是以存心為本;而存心在仁義,就是立誌於仁義。如果有一點做不到,就是“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不計較目前的一切,目前一年半載,乃至於幾十年被人誤解,都沒關係,不算數,要看一生成就在什麼地方。一個人一生或富或貧,有否地位、聲望,都沒有關係,這不是憂患,主要是以自己的學問道德修養為根本。

有的年輕人每每感歎:我原來對人都很好,可是所遇到的人對我都不好;我感覺現在時代變了,人心不同了,所以我也改變了。

但是,對這類事情,孟子的看法則不一樣。他說:假使有人對人慈愛,也有禮貌,可是別人卻“待我以橫逆”。例如:我坐計程車,付了錢下車時,對司機說一聲:謝謝!司機反而瞪我一眼。也許他心裏在想,你給我錢,我沒有說謝謝,你卻說謝謝,“不亦異乎”,難道你在挖苦我嗎!他那麼一想歪,便成了“敬人者人恒瞪之”了。作為一個君子,自己就要想一想,是否自己有不對的地方,否則為什麼會遭遇這樣的對待呢?這中間是否有雙重因果、另外的道理?如果反省一下,自己對人又仁慈,又恭敬,一切都對了,仍然遭遇到這種不合理的反應,是否因為我的行為不夠忠實呢?我心裏雖然想做到愛人、敬人,是否沒有真正地盡心呢?如果再三反省,自己的確愛人,非常有禮敬人,而且已經盡心做到了,還是遭到橫逆;經過了這三次反複的自省,可以確定錯並不在自己,而因對方是一個“妄人”。孟子的文章,很文雅地說是“妄人”,以現代一般人罵人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混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