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講(1 / 3)

另外,曆史上記載,本來齊景公準備請孔子到齊國去,把政權交給他,但是晏子反對,給齊景公講了一句話,齊景公就不請孔子來了。看起來,好像晏子對孔子很不好,仔細研究啊,這就是孔子佩服他的地方;因為當時齊國已經很亂,孔子如果到了齊國,後果不堪設想,恐怕自己和學生弟子們的命都會送在齊國。所以晏子為了愛護他的領袖,也愛護孔子這個朋友,他寧可讓邀請孔子這件事情辦不成功。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就發現晏子的了不起,這就是所謂的善交。管仲也是一樣,這是談到善交的問題。

回過來再看本文,“然實無善交”,這一句話是說,其實不是真正的善交,鮑叔牙跟管仲也不能說善交;“實無用能也”,齊桓公也不能說真能夠用能者。為什麼?這個話很刻薄了,像管仲、鮑叔牙他們兩個人的交情還不算善交,像齊桓公這樣的度量,還不算是真正的用能者,這是什麼理由啊?這種說法太苛刻了。

下麵是列子的哲學,“實無善交,實無用能者,非更有善交,更有用能也”,這個話很難懂了,他說一個真正善於交朋友的人,他並沒有一個目的要善交,要做到對每一個朋友好,或者對某個朋友好,有這個觀念已經做不好了,所以說“實無善交”。“實無用能”,一個領袖或老板,想把每個人用得很好,對每一個人都很優待,那也用不好的,“非更有善交,更有用能也”。為什麼?因為人的個性各自不同。譬如曆史上講漢高祖,豁達大度,一邊在罵人,一邊喝酒,一邊還在洗腳,一邊還召見這些大將軍、大臣。有人說你這樣沒有禮貌,好,好,不要洗腳了,聽你的。這是他的天性,他的態度非常天然誠懇,沒有故意的善於用能,或者交朋友。如果故意要善交,有此存心,一定做不好。這是本篇的宗旨,就是力與命。天然有這個領袖的氣度與才能的人,自然做得很合適。所以像鮑叔牙對管仲,也是天然的天性,這個天性在中國文化中,就叫做友愛。我們讀古書,“兄友弟恭”,兄弟、朋友之間,要友愛,真正的好,真正的愛;如果為了學佛學道,或者講道德,才對兄弟朋友特別好,已經不對了,是假的了,做不好的,要是自然天性才行。

不得已的局麵

下麵對這一段曆史再做評論,這是道家的看法,很深刻了。跟管仲同時的召忽,因為幫助公子糾失敗而自殺,所謂對老板報知遇之恩。管仲沒有死,看起來管仲很差勁,這裏的評論有一點道理,“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列子說並不是召忽必須要為公子糾盡忠,非死不可,事實逼到那裏,不得不死,也非死不可。所以中國人講到死,“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我們經常講到曆史上的忠臣,非死不可,古人有一句名詩,“千古艱難唯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湖北長江邊上有個息夫人的廟,紀念一個春秋時的息國夫人,息夫人很漂亮、很有名。息國是個小國,當時楚國是大國,楚王好色,聽到息夫人很漂亮,要息國把太太送上來。這個息國不肯,結果就被消滅,息夫人還是被楚王搶去了。曆史上對息夫人有所微辭,就是有所評論,說她當時為什麼不死。有人對曆史的評論不同意,才說“千古艱難唯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中華民族要求盡忠,結果變成要求去死,但是,死這件事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另外,曆史上記載,本來齊景公準備請孔子到齊國去,把政權交給他,但是晏子反對,給齊景公講了一句話,齊景公就不請孔子來了。看起來,好像晏子對孔子很不好,仔細研究啊,這就是孔子佩服他的地方;因為當時齊國已經很亂,孔子如果到了齊國,後果不堪設想,恐怕自己和學生弟子們的命都會送在齊國。所以晏子為了愛護他的領袖,也愛護孔子這個朋友,他寧可讓邀請孔子這件事情辦不成功。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就發現晏子的了不起,這就是所謂的善交。管仲也是一樣,這是談到善交的問題。

回過來再看本文,“然實無善交”,這一句話是說,其實不是真正的善交,鮑叔牙跟管仲也不能說善交;“實無用能也”,齊桓公也不能說真能夠用能者。為什麼?這個話很刻薄了,像管仲、鮑叔牙他們兩個人的交情還不算善交,像齊桓公這樣的度量,還不算是真正的用能者,這是什麼理由啊?這種說法太苛刻了。

下麵是列子的哲學,“實無善交,實無用能者,非更有善交,更有用能也”,這個話很難懂了,他說一個真正善於交朋友的人,他並沒有一個目的要善交,要做到對每一個朋友好,或者對某個朋友好,有這個觀念已經做不好了,所以說“實無善交”。“實無用能”,一個領袖或老板,想把每個人用得很好,對每一個人都很優待,那也用不好的,“非更有善交,更有用能也”。為什麼?因為人的個性各自不同。譬如曆史上講漢高祖,豁達大度,一邊在罵人,一邊喝酒,一邊還在洗腳,一邊還召見這些大將軍、大臣。有人說你這樣沒有禮貌,好,好,不要洗腳了,聽你的。這是他的天性,他的態度非常天然誠懇,沒有故意的善於用能,或者交朋友。如果故意要善交,有此存心,一定做不好。這是本篇的宗旨,就是力與命。天然有這個領袖的氣度與才能的人,自然做得很合適。所以像鮑叔牙對管仲,也是天然的天性,這個天性在中國文化中,就叫做友愛。我們讀古書,“兄友弟恭”,兄弟、朋友之間,要友愛,真正的好,真正的愛;如果為了學佛學道,或者講道德,才對兄弟朋友特別好,已經不對了,是假的了,做不好的,要是自然天性才行。

不得已的局麵

下麵對這一段曆史再做評論,這是道家的看法,很深刻了。跟管仲同時的召忽,因為幫助公子糾失敗而自殺,所謂對老板報知遇之恩。管仲沒有死,看起來管仲很差勁,這裏的評論有一點道理,“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列子說並不是召忽必須要為公子糾盡忠,非死不可,事實逼到那裏,不得不死,也非死不可。所以中國人講到死,“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我們經常講到曆史上的忠臣,非死不可,古人有一句名詩,“千古艱難唯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湖北長江邊上有個息夫人的廟,紀念一個春秋時的息國夫人,息夫人很漂亮、很有名。息國是個小國,當時楚國是大國,楚王好色,聽到息夫人很漂亮,要息國把太太送上來。這個息國不肯,結果就被消滅,息夫人還是被楚王搶去了。曆史上對息夫人有所微辭,就是有所評論,說她當時為什麼不死。有人對曆史的評論不同意,才說“千古艱難唯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中華民族要求盡忠,結果變成要求去死,但是,死這件事並不是那麼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