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摧毀枯草,折斷朽木。比喻迅速摧毀腐朽的事物。

東晉末年,琅玡王司馬睿在王導、王敦的扶持下在建康登上皇帝的寶座,成立了東晉。曆史上稱司馬睿為晉元帝。晉元帝將幫助自己登上帝位的王敦升為大將軍、荊州牧。但為了防止王氏勢力壓過自己,他暗地裏開始壓製王氏的勢力。王敦不甘心就這樣放棄權力,於是決定起兵反抗朝廷。

當王敦準備在武昌起兵造反的時候,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解決後顧之憂,便派了一名使者到梁州去勸說當時的安南將軍、梁州刺史甘卓和自己一起造反。甘卓表麵上答應了王敦的邀請,可是在王敦起兵那天,甘卓卻隻派了一名小小的參軍來到武昌,勸說王敦不要反叛朝廷。王敦聽了之後很意外,他告訴這名參軍說:“請你回去轉告甘將軍,我並不是想反叛朝廷,我隻是想去清除掉皇帝身邊的那些奸臣。如果這件事情成功了的話,我一定會請皇帝封甘將軍為一等公的。”

這名參軍回到梁州之後,將王敦的話轉告給了甘卓。甘卓聽了之後猶豫不決。湘州刺史司馬承聽說王敦正在勸說甘卓反叛時,立刻派自己的一名手下鄧騫前去襄陽,對甘卓說明其中的利害關係,勸說甘卓千萬不能跟著王敦造反。

這時,甘卓的一名手下建議說:“大人,現在情況還不是十分的明朗,您最好是什麼也不要做,先等待一段時間之後,看看情況發展到什麼樣子再下決定。如果那時候朝廷占了上風,朝廷一定會重用您去平叛;如果是王敦取得了勝利,那麼他也會重用您幫他打朝廷,這樣一來,無論將來是誰取得勝利都不會對大人產生什麼不好的影響。”甘卓聽了還沒有說話,鄧騫就立刻反對說:“不可以。如果甘大人這樣做,就是腳踏兩隻船。如果朝廷勝了,就會治甘大人不起兵平叛的罪;如果王敦勝了,就會怪罪甘大人沒有及時響應他的號召,所以這個辦法對甘大人最不利。其實現在情況很明顯,王敦手上隻有一萬多人馬,守衛武昌的還不到五千人,而甘大人的軍隊是武昌守軍的一倍多。如果趁王敦進軍建康的時候,甘大人帶兵攻打武昌,一定會取得勝利。因為王敦出兵是順流而下,肯定很難逆流而上來救武昌,所以甘大人帶兵打武昌,就如同是摧毀幹枯的草和朽爛的樹木那樣容易,根本不需要有什麼顧慮。”

盡管鄧騫將形勢已經分析得十分清楚了,可甘卓仍然是舉棋不定。王敦再次派一位名叫樂道融的參軍前來勸說甘卓響應。樂道融反而勸甘卓討伐王敦,甘卓這才下定決心討伐王敦,並且寫了一篇聲討王敦的文章傳給各地的官府。

當王敦聽說了甘卓討伐自己的事情之後,心裏既吃驚又害怕,他趕快派甘卓的侄兒去請求甘卓不要來攻打王敦,請他回師襄陽,並保證絕不會做對甘卓不利的事情。甘卓聽了之後又開始猶豫了,甘卓手下的一名軍官秦康勸說甘卓不要再猶豫了,一定要忠於朝廷,不能聽信王敦的花言巧語。但個性優柔寡斷的甘卓卻沒有聽從自己部下的勸說,竟然真的將部隊帶回了襄陽。後來,王敦為了徹底斷絕後患,就暗地裏和襄陽太守周慮互相勾結,竟然趁甘卓不注意的時候,將甘卓殺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