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功:功效。花了勞力,卻取不到功效。形容白費力氣。

春秋末年,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的變革時期,社會的各種矛盾異常尖銳。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時常發生。孔子作為當時有名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極力主張以仁義道德來治理國家、恢複過去周朝的禮製。他認為統治者隻要用仁義來感化百姓、處理諸侯國之間的關係,恢複禮製,天下就會安寧。為此他曾周遊列國,向各諸侯國國君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並請他們采納。遺憾的是,他的那些政治主張並不像他的教學見解那樣受人敬佩和歡迎,所以他到處碰壁。

一次,孔子帶著學生準備到衛國去遊說,學生顏回便去問魯國一個叫太師金的官吏:“我的老師孔子到處遊說,勸人家接受他的主張,可是到處碰壁。這次去衛國,你看情況會怎樣?”太師金搖頭說:“我看還是不行。現在戰亂四起,各國國君為爭地盤都在忙於打仗,對你老師的‘仁義道德’那一套非常反感,誰會去聽那些不合時宜的說教呢?如蔡、陳兩國就是如此。如果到衛國去遊說,肯定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太師金又舉例作進一步解釋:“船在水裏是最好的運輸工具,車是陸地上最好的運輸工具。如果硬要把船弄到陸地上來運貨,那是白費力氣。你的老師要去衛國遊說,好比是把船弄到陸上去運貨一樣,其結果必然是花了勞力,卻得不到功效,可能還會招災惹禍。你們不要忘了去陳國的教訓,那時你們到陳國不僅沒人理睬,而且七天弄不到飯吃嗎?”顏回回憶起那次去陳國的情景,不禁有些擔心。他回去把此事告訴了老師孔子,孔子也深有感觸。但是他還是決定去衛國。結果,依然是碰壁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