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痛:痛苦。定:平靜。經過痛苦以後,回想當時的痛苦,以吸取教訓,警惕未來。
公元1275年,元軍逼近南宋都城臨安。這時,不論是應戰、守城還是遷都,都已經來不及了。朝中的大小官員聚集在左丞相的官署裏,都不知道用什麼辦法來解除危難。
為了緩解危急的局勢,同時考慮到先前派往元營的使者從未有被扣留在元營的,便想找個機會去元營窺察一下元營的情況,找出挽救國家危亡的計策,於是,文天祥毅然辭去右丞相的職務,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前往元營。到元營後,文天祥以慷慨激昂的言辭,痛斥了元軍南侵的罪行。
麵對大義凜然的文天祥,元帥伯顏非常驚慌,卻又欽佩他的才識,企圖引誘他投降。文天祥嚴詞拒絕,元帥以死相威脅,文天祥也毫不動搖。
不久,元軍讓繼文天祥任右丞相的賈餘慶以祈請使的身份前往元朝的京城大都,伯顏強迫文天祥隨同前往。文天祥認為,按照常理他應當自殺。但他抑製住自己的心情,忍耐著所受的屈辱,還是隨賈餘慶去了。船駛到京口,文天祥乘敵人不備,與同去的幕客乘上一條小船脫身。接著,一行人來到了真州。
文天祥把敵人的軍情虛實告訴了真州守將苗再成,同時寫信給淮東、淮西兩位邊帥,約他們聯合行動。
不料,駐揚州的淮東邊帥李庭芝以為文天祥已投降元軍,這回是來代敵人騙取揚州城的,所以命令苗再成除掉他。苗再成不同意這樣做,也不忍下手,於是送文天祥出城,勸他逃到淮西去。文天祥不得已,隻好改名換姓,隱蔽行蹤,在荒野裏趕路,在露天下歇宿,每天與敵人的騎兵周旋於淮河地區。
為了消除李庭芝的誤會,文天祥前往揚州,準備當麵與他說清楚。但淩晨時抵達揚州城下,聽一守門人說李庭芝已下令逮捕文天祥,他自知一時難以解釋明白,不得已再次離開揚州。後來他得到一隻船,避開被敵人占據的小島,繞過揚子江口,進入蘇州,來回轉移在四明、天台一帶,終於到達了永嘉。
早在通州的時候,文天祥就聽說恭帝的弟弟趙昰在福州即位。因此,到永嘉後,文天祥又乘海船去福州。
文天祥在從元軍手中逃脫到渡海南下途中,寫了許多記錄自己危急遭遇和抒發自己愛國之情的詩篇。後來他把這些詩作彙成一個集子,命名為《指南錄》。“指南”是表示他像磁針一樣,永遠指向南方,表明了他對宋王朝的一片忠心。
在《指南錄後序》中,文天祥概述了自己去元營談判被驅北行中途逃脫流亡到福州的遭遇。其中的第四段,列數了自己遭遇的險境,幾乎沒有一天不遭遇到死亡的威脅。他歎道:生與死是像晝夜轉移一樣平淡的事。死了也就算了,但是艱危險惡的處境反複錯雜地出現,不是人世間所能忍受得了的。痛苦的事情過了之後,再回想起當時的痛苦,這種痛楚又是多麼的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