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倚:靠著。靠在馬身上起草文告,很快就可完稿。比喻才思敏捷,很快能寫出好文章。

一天晚上,東晉豫州刺史謝尚穿著便服,和幾個賓客一起到江上泛舟散心。船隻駛到一個去處,江麵上忽然傳來一陣悠揚悅耳的吟詩聲,那詩文辭優美,音調鏗鏘,謝尚一時興起便叫賓客把吟詩人請來。

過了一會兒,賓客把一個年輕人帶到了船上。原來他叫袁宏,是停泊在附近一艘貨船上的傭工。雖然衣著寒酸,但神態氣色俊逸。詢問下來才知,他剛才吟誦的是自己作的一首詩。謝尚不禁稱讚了他幾句。

不久,袁宏被謝尚召到州府當參軍。後來,極有權勢的大司馬桓溫聽說他文才極好,要他去主管府中的文書起草工作。袁宏很稱職,他的聲名也與日俱增。

桓溫是個有野心的人,隨著他的權勢越來越大,野心也日漸暴露出來。袁宏對他不滿,從而發生了矛盾。一次,袁宏寫了篇《東征賦》,賦中讚揚了東晉許多名士,卻隻字不提桓溫的父親桓彝。其實,桓彝是東晉的忠臣,袁宏在賦中不寫他,是出於對桓溫的不滿。

有人勸他寫進去,他不答應。

桓溫知道這件事後很生氣,他很希望袁宏把父親的事跡寫進賦裏去,以便為自己的家族揚名。有一次,他找到一個機會,向袁宏提起了這件事:“聽說先生寫了一篇《東征賦》,其中稱讚了許多先賢,但為什麼不提到家父呢?”

袁宏靈機一動,回答說:“尊公為國捐軀,英名遠揚,怎麼能不寫進去呢?我早已有所考慮,隻是沒有請教過您,不敢貿然寫進去。”

桓溫聽了非常高興,半信半疑地問:“原來如此,那先生準備怎樣寫呢?”

袁宏當場對桓彝的一生作了恰如其分的評價。桓溫聽了,感動得掉下了眼淚。但事情過後,彼此之間又發生了矛盾。由於袁宏經常與桓溫爭辯,桓溫很討厭他,所以不重用他。在一次北征途中,袁宏又觸怒了桓溫,結果被免去官職,但仍隨從出征。

桓溫這次北征,是去討伐前燕的。隊伍抵達前線後,為了鼓舞士氣,要發布一篇文告。桓溫考慮到進攻在即,文告必須馬上張布出來,而別人難以勝任,便把袁宏叫來。

袁宏來到後,桓溫向他說明了文告要點,並要他當場寫出來。袁宏要來紙筆,靠在馬身上,手不停筆地寫起來,不長時間就將一篇長達七頁的文告完成了。桓溫取來一看,文告寫得慷慨激昂,相當得體,左右看了也一致稱讚。袁宏被免去的官職,終於因此而得到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