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誌向大而才能差。
公元317年,西晉滅亡以後,晉元帝司馬睿在群臣的擁立下,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建立了東晉王朝。司馬睿稱帝後,封賞有功之臣,王導和王敦兄弟倆、劉隗、刁協、周等都得到晉升。
周,字伯仁,他起先被任命為荊州刺史,幾年後升任尚書左仆射。由於他非常喜歡喝酒,經常喝得酩酊大醉,甚至三日不醒,因此人們都叫他“三日仆射”。
不久,大將軍王敦因不滿司馬睿壓製王氏勢力,以誅殺劉隗為名義,起兵攻打建康。當時,王導在朝中任司空的重要職務,他聽說王敦起兵反叛,怕遭牽連,進宮請罪。他在宮門口碰到周,請周在元帝麵前說情。周沒有吭聲就進了宮。
周進宮後,對晉元帝說:“王敦謀反王導並不知情,而且王導一向忠誠,所以不應罪及王導。”晉元帝聽了,認為周說得有理,就采納了他的意見。
但是,當時朝中主張殺王導的人不少。周又上了道奏章,為王導辯護,言詞十分懇切。但這一切王導並不知道,他以為周不肯幫他的忙,心中很恨他。
過了些日子,王敦率軍逼近建康。晉元帝派劉隗、刁協、周領兵抵禦。結果,劉隗兵敗逃走,王敦攻進建康,殺了刁協,並逼晉元帝拜他做了丞相。
王敦做了丞相以後,心中很恨周,想殺掉他,但他知道王導和周交情不錯,便問王導說:
“你看周這個人怎樣處置?”王導想到他請周在元帝麵前說情,周不吭聲的情景,便也不置可否。王敦見此情景,便下令把周殺了。
後來,王導知道了周在元帝麵前力保他忠誠,並上奏章為他辯護的事,不由十分後悔,說:
“伯仁雖然不是我殺的,但伯仁的死我是有責任的呀!”
南朝的劉義慶在評論這件事時說,周誌向很大而才能有限,名氣很大而見識不高,這是十分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