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大型漁船就是一座海上水產加工廠。南極洲附近的南大洋裏盛產磷蝦,個體不大,體長一般3~5厘米,但是蘊藏量卻十分驚人,約4~6億噸,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有50億噸。可是南極畢竟太遠了,磷蝦身上豐富的蛋白質很容易腐爛,蝦殼又不好加工,所以開發磷蝦資源,必須建造大型的能在冰海中作業的漁船,在船上立即脫殼加工。這樣一來,成本就成為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了。
水產資源即使再豐富,也經不起人類用先進的技術捕撈。最近幾年,許多國家的決策人已經提出“資源漁業”的想法,就是以資源定捕撈量,培育資源。通過衛星遙感和海洋調查船實地調查,摸清某一海域的海洋水文條件和初級生產力,經過研究分析,計算出可捕量,然後根據科學計算,製定捕撈計劃。這樣,一方麵有目的地捕撈,可以獲得盡可能多的水產;另一方麵也能保證這一海域的海洋生物繁殖生息的生態環境不被破壞,做到可持續地開發。海洋水產資源的利用很不平衡,近海和傳統漁場早已捕撈過度,而公海上還有一些未被開發的海域;澳大利亞、非洲和南美洲還有一些地方居民過去沒有打魚的習慣,這些地方的鄰近海域的生物資源也很少利用。雖然公海平均資源量比較少,但是在一些鋒麵和有上升流的海域還有相當多的魚可供捕撈。建造較大噸位的遠洋漁船,組成船隊去捕撈公海上一些過去不為人知的水產,是一種合理的開發方式。我國近年來派船到非洲、拉丁美洲和白令海捕撈帶魚、黃魚、魷魚和鱈魚,收獲不小。
“資源漁業”這個概念很好,可是實行起來卻很不容易。
從全球一盤棋或者全國一盤棋的觀點來看,為了大家現在有魚吃、將來有魚吃,應該保護資源;而從局部的暫時的利益來看,今天我捕到的魚就是我的,我不捕別人也會捕,誰管得了明天呢?國際上也不例外,例如加拿大規定了大西洋的大比目魚的捕撈限額,西班牙不遵守,因而發生爭端。為了實現可持續開發,國際上訂立了許多普遍的或者雙邊的公約、協定,我國也規定了封港禁漁期,每年在魚兒還沒有長大的時期不許漁船出海。可是下一個問題就來了,不讓我打魚我吃什麼呀?於是還得組織漁民開展多種經營,給他們一條致富之路。技術問題裏不僅包含了科學,還包含了社會問題。
實行禁漁期製度以後,我國沿海的水產資源的確有了恢複的跡象,市場上的帶魚寬了,多年不見的黃魚也出現了。不過要堅持做下去才能有效果,而堅持綜合管理又是很難的。
國際上因為爭奪漁業資源而不執行公約、協定的事件也時有發生。對瀕危的鯨早已明文保護,限製捕獵的種類和數量,可是還是有人見利忘義,超過允許的數量捕殺,使這種世界上最大的動物也麵臨滅絕的命運。
有心栽柳才能成蔭
人們常說“無心插柳柳成蔭”。實際上,要想柳樹成蔭,就得有心栽種才行。
一味地靠山吃山隻能坐吃山空。一味地捕撈大自然賜予的海洋水產,最後的結果是沒有魚吃。真正的資源漁業不僅是有計劃地捕撈,而且要用科學方法使海洋水產資源人工增殖。
有些水產有洄遊的習性,在一個地方產卵、孵化以後。幼體成群地沿一定的路線遊動,追逐它們的食物,快到性成熟的時候,又回到老家去繁殖。像我國的對蝦,在渤海灣裏繁殖,然後幼蝦沿著山東半島南下,到黃海裏成長,長大後再回渤海灣繁殖。了解了對蝦的這個習性,可以用放流的辦法增殖,也就是人工孵化大量的幼對蝦,從渤海灣放下去,這批幼對蝦也會沿著傳統路線覓食長大,回來時的對蝦就多了。放流的幼對蝦不可能個個成活,可是如果保護得法,還是個很有效的辦法。不過若是河北省把幼對蝦放下去,山東、江蘇的漁民堵截,不等對蝦長大就撈,那就徒勞了。這就需要發揮海洋綜合管理部門的作用,嚴格管理把關。
鮭魚在我國東北叫大馬哈魚,廣東人按譯音稱為三文魚,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魚。它生活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中,遊泳速度很快,捕食小的中上層魚和軟體動物,在大洋裏很難捕到。鮭魚在清澈湍急的小河小溪裏繁殖,小鮭魚沿著河溪奔向海洋,在大洋裏長大,成熟產卵時靠靈敏的嗅覺找到返回故鄉之路,沿河上溯回到出生地的小河小溪裏繁殖,一路長途奔波,不怕艱難險阻,遍體鱗傷也在所不惜。世界上大部分的鮭魚都是在小河小溪裏捕獲的,例如我國東北的烏蘇裏江上遊、黑龍江上遊,加拿大和美國北部的河流上遊。科學家在鮭魚體上做了記號再放回海洋,從捕獲的地點可以考察出它們的洄遊路線,最終發現了它們是非常戀家的。烏蘇裏江的鮭魚絕對不會跑到黑龍江裏去。如果在故鄉的河溪裏建壩攔住,鮭魚寧可死在壩下也不會到別處去產卵。既然蛙魚有這種習性,放流就更合算了,不用擔心放流的小鮭魚長大後會跑到別處的河溪裏去。從理論上講,所有有規律的洄遊魚類和別的海洋動物都可以用放流的辦法增殖。
對那些一生一世留在一個海區不遠遊的海洋魚類,特別是底棲魚類的增殖,可以將人工孵化出來的幼魚放到它們願意棲息的地方。這些魚類不喜歡平坦的沒有藏身之地的海底,而是喜歡洞穴很多、生滿海洋植物——藻類的地方,在這些地方食物充足,生長得快,繁殖的數量也多。天然的這種礁石不多,可以建造人工魚礁。
廢棄的水泥建築物的殘塊、用過的輪胎和舊船,都可以用作人工魚礁。最好專門製造一些表麵不規則、有很多空腔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作為人工魚礁投到淺海海底上養魚。在人工魚礁上很快就會長出海藻,在粗糙的表麵和空腔裏會滋生腔腸動物、貝類和蝦蟹,有了食物和隱蔽場所,鯛魚、石斑魚等喜歡藏匿的魚類跟著就會在這裏繁殖起來。這實際上是給魚蝦蟹貝蓋房子、養食物。
這種人工魚礁一般都是高4~5米,長20~50米,重1~2噸。投放人工魚礁的海底應是沒有淤泥和海流比較小的地方,否則會白費氣力。
如果給人工魚礁裝上照明設備和誘魚的發聲器,就能吸引更多的魚兒前來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