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博采知識,可以增長才幹,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書中有著廣闊的世界,書中有著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閱讀撼人心弦的高貴作品,就如同親炙偉大性靈的教化,吸收超越生老病死的智慧,把目光投向更廣闊的時空,讓心靈溝通過去和未來、已知和未知。
世紀老人冰心說過一句話——“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心靈充實,使人明辨是非,使人充滿愛心,使人行為文明、禮儀規範;相反,如果讀一本壞書,則可能使人變得心胸狹窄、不知羞恥、自私殘暴。
我們為什麼而讀書?大體有四種情況:一是為讀書而讀書,沒有明顯的目的;二是為了考上一所好大學;三是為了古人所說的“修身養性”;四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在這四種人中,第一種人是最可憐的,因其無理想、無奮鬥目標。沒有理想的人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青少年時代就沒有人生理想,這是最可怕的。第二種人目標明確,父母花了大價錢將其送進中學,就是為了考個好大學,將來奔個好前程。古人所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應是這類人的追求目標。第三種人讀書,是為了“修身養性”。儒家曾把人生奮鬥的目標定為三個層麵七個字——“修身、齊家、平天下”。所謂“修身”,就是陶冶個人情操、培養個人品質,做社會的一個優秀分子;所謂“齊家”,就是說管理好家庭,甚至家族;所謂“平天下”,就是說你若能“修好身、齊好家”,那麼就把你的才華進一步發揚光大,用來治理社會,為社會做貢獻。“修身”是儒家人為自己定的最基本的人生標準。這種境界也是相當不錯的。第四種人讀書,乃為立誌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約一個世紀以前,有一位南開中學的學生在回答老師為什麼而讀書的時候,充滿自信地說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並用畢生心智去實現他的諾言,贏得了全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敬重和愛戴——他,就是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
事實證明,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關係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一個不讀書的人、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親愛的同學,若你熱愛生命的話,那就認真讀書吧!書籍是全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可以幫助你跟上時代的步伐,實現創新的夢想。“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通過讀書,可以讓你掌握知識、增強本領、敢於創新,可以給你智慧、勇敢和溫暖,可以使你成為知識的富翁和精神的巨人,成為我們偉大祖國21世紀高素質的建設者。
這套《菁菁校園精品讀物叢書》彙集了勵誌格言、名人詩詞、人文、曆史等方麵的知識和美文,相信會成為你課餘學習的上佳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