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取向(1 / 3)

——黑格爾

一個人要發現卓有成就的真理,需要千百個人在失敗的探索和悲慘的錯誤中毀掉自己的生命。

——門捷列夫

人類犧牲的價值,有比生命還要貴重的,就是真理和名譽。

——孫中山

孫中山

1925年3月12日,是孫中山在世的最後一天。彌留之際,他連連叮囑左右:“……和平……奮鬥……救中國……”,他還發出最後的號召:“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這位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為了改造中國艱苦奮鬥四十年,全心全意地耗盡了畢生的精力。

孫中山,原名文,號逸仙,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縣)翠亨村的一戶農家。十三歲時,他到海外的檀香山,跟隨在那裏當僑民的哥哥孫眉生活,後來回到廣州、香港讀書,1892年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一所醫科大學)。

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了孫中山很大刺激,使他越來越感到清朝政府已經腐敗透頂,不推翻它,中國就不會有出路。1894年11月,他到檀香山,建立起最早的革命團體興中會。下一年2月,又在香港設立興中會總部,準備趁《馬關條約》簽訂、人心激憤的時機,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但因為事機不密,起義失敗。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孫中山在廣東惠州再次發動起義,又遭到失敗。此後,他遠涉重洋,在海外奔走宣傳,聚集革命力量。這時,革命團體也在國內外紛紛成立。1905年,孫中山從歐洲到達日本東京,根據形勢的需要,聯合華興會、光複會等革命團體,建立起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同盟會”以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政治綱領,選舉孫中山為總理。從此,革命形勢一日千裏地迅猛發展。

孫中山領導革命黨人,一麵和康有為、梁啟超等保皇派論戰,一麵繼續發動武裝起義,在廣東、廣西、雲南邊境以及廣州,先後發動了近十次起義。雖然都沒有成功,但是大大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一爆發,革命浪潮立即席卷全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便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清朝宣統皇帝於2月12日被迫退位,中國兩千年來的封建專製製度被推翻了。

凱歌聲中,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卻麵臨著嚴峻的政治現實。北洋軍閥的頭目袁世凱得到國內外反動勢力的支持,動用軍事、政治力量,逼迫革命黨人妥協。孫中山終於不得不讓步,於4月1日宣告解除職務,讓位給袁世凱。已經渙散的同盟會,也改組成國民黨。

大野心家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政權後,繼續加緊向革命力量進攻,1913年3月派人在上海車站刺殺了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當時在日本的孫中山得到消息後立即趕回,發動討袁的“二次革命”。因為國民黨渙散無力,不到兩個月功夫就完全失敗,孫中山再次逃亡到日本。

——黑格爾

一個人要發現卓有成就的真理,需要千百個人在失敗的探索和悲慘的錯誤中毀掉自己的生命。

——門捷列夫

人類犧牲的價值,有比生命還要貴重的,就是真理和名譽。

——孫中山

孫中山

1925年3月12日,是孫中山在世的最後一天。彌留之際,他連連叮囑左右:“……和平……奮鬥……救中國……”,他還發出最後的號召:“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這位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為了改造中國艱苦奮鬥四十年,全心全意地耗盡了畢生的精力。

孫中山,原名文,號逸仙,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縣)翠亨村的一戶農家。十三歲時,他到海外的檀香山,跟隨在那裏當僑民的哥哥孫眉生活,後來回到廣州、香港讀書,1892年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一所醫科大學)。

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了孫中山很大刺激,使他越來越感到清朝政府已經腐敗透頂,不推翻它,中國就不會有出路。1894年11月,他到檀香山,建立起最早的革命團體興中會。下一年2月,又在香港設立興中會總部,準備趁《馬關條約》簽訂、人心激憤的時機,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但因為事機不密,起義失敗。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孫中山在廣東惠州再次發動起義,又遭到失敗。此後,他遠涉重洋,在海外奔走宣傳,聚集革命力量。這時,革命團體也在國內外紛紛成立。1905年,孫中山從歐洲到達日本東京,根據形勢的需要,聯合華興會、光複會等革命團體,建立起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同盟會”以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政治綱領,選舉孫中山為總理。從此,革命形勢一日千裏地迅猛發展。

孫中山領導革命黨人,一麵和康有為、梁啟超等保皇派論戰,一麵繼續發動武裝起義,在廣東、廣西、雲南邊境以及廣州,先後發動了近十次起義。雖然都沒有成功,但是大大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一爆發,革命浪潮立即席卷全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便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清朝宣統皇帝於2月12日被迫退位,中國兩千年來的封建專製製度被推翻了。

凱歌聲中,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卻麵臨著嚴峻的政治現實。北洋軍閥的頭目袁世凱得到國內外反動勢力的支持,動用軍事、政治力量,逼迫革命黨人妥協。孫中山終於不得不讓步,於4月1日宣告解除職務,讓位給袁世凱。已經渙散的同盟會,也改組成國民黨。

大野心家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政權後,繼續加緊向革命力量進攻,1913年3月派人在上海車站刺殺了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當時在日本的孫中山得到消息後立即趕回,發動討袁的“二次革命”。因為國民黨渙散無力,不到兩個月功夫就完全失敗,孫中山再次逃亡到日本。

1914年7月,孫中山在日本另組中華革命黨,從1914到1916年,組織了一些小規模的反袁武裝鬥爭,又由於嚴重脫離群眾,都遭到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