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大閘蟹
蟹,幾乎人人愛食,當今又是九雌十雄的啖蟹季節,不過,近若幹年來,大閘蟹已是奢侈的代名詞,在托辦要事、難事時,大閘蟹又複成了開道鋪路之佳物。寒舍是在哪一年最後一次吃的大閘蟹,已無法回憶。值此秋風起時,隻能做些“持菊賞螯”之舉罷了。
我是蘇州人,蘇州人吃蟹,一般總在晚飯以後,因為如果先吃了蟹,不論再吃其他美肴,其味總不及蟹肉鮮美。所以蘇州家庭,倘若今天準備吃蟹,則晚飯小菜就簡單些,並且留著些肚皮,以作美美地吃上一頓。吃蟹時,調料準備也是少不了的,事前將嫩薑切成細絲,用上好鎮江香醋加上白糖拌勻,置一隻大碗內,食用時每人用匙舀至自己麵前小碟中。酒一般是用花雕,蘇州人是很少飲白酒的,啤酒也不常用。闔家圍桌而坐,剝剝、吃吃、談談,十分有趣。食畢,以紫蘇熬湯洗手,可立解腥氣。然後,每人再飲滾燙白糖薑茶一盅,既爽口又祛寒,肚內十分舒服。
吃蟹,為什麼總稱之為吃大閘蟹?因為當時蘇州、昆山一帶靠近陽澄湖的捕蟹者,他們在港灣間設置了閘門,閘用竹片編成,夜間掛上燈火,蟹見光亮,即循光爬上竹閘,此時隻需在閘上一一捕捉,甚為便捷,這便是閘蟹名稱之由來。但一般閘蟹隻是普通的,大閘蟹卻是特級大號的。我國水產中有對蝦,也有對蟹,對蟹以一雌一雄對搭,成為一斤。從前的一斤是按老秤十六兩計算,雄的約占九兩,雌的為七兩左右,蘇州人稱之為對子蟹。陽澄湖水質清澈,故而蟹也屬清水大閘蟹,是真正上品。目前這種優質的閘蟹大多出口外銷,或賓館在最高級宴席中使用,老百姓是很難再吃得到的了。
民國初年時,蟹市發展,不單是在蘇州的菜場,因上海是當時金融集中地,購買力強,蟹市慢慢推廣至滬地。此時也逐步采取了人工殖蟹,蟹不但在蘇州、昆山一帶供應,在鬆江、無錫、太湖區域一直到長江就近,也都有蟹,但其品種,卻不能與陽澄湖蟹相比。在上海,不僅是小菜場賣蟹,許多食品鋪子,也在賣蟹,不少原來從不吃蟹的,初嚐其美味後,也開始吃蟹了。當時四馬路一帶(今福州路),有豫豐泰、言茂源等紹興酒店,店門前所設蟹攤,生意興隆,酒店可代客煮蟹,收費低廉,即可在店內啖蟹飲酒。我在二十年代中,自蘇州遷居滬上,當時經常往來於四馬路望平街各報館,報業同仁在酒店吃蟹是十分普遍的。蘇州家庭煮蟹,將蟹洗淨後,通常是放在行灶大鑊子內,加以冷水,下添柴火猛火燒開,鑊蓋用厚重砧板壓住,約煮一刻鍾即可食用。但上海的酒店哪有這許多大鑊子用來煮蟹呢?隻能將蟹一一用稻草紮住,不使動彈,由客選購,然後加以蒸煮。後來上海住家逐漸改用了煤球爐子,也沒有行灶大鑊了,於是也采取了蒸食的方法,直至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