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生平(1 / 3)

盡管童年時代悲慘淒涼,但貝多芬憶起這段時日和兒時住過的地方,淒涼中依然透著一絲溫馨。後來他雖不得不離開波恩,在維也納這個花花世界及其貧困的郊區度過了幾乎整整一生,內心卻從未忘懷萊茵河流域的故鄉,還有那條洶湧澎湃的大河。他稱這條河為我們的父親河。的確,萊茵河生機勃勃,幾乎賦有人性,仿佛一個巨大的生靈,具有無窮的思想和力量。萊茵河流域中,沒有任何一段比流經風光旖旎的波恩這一段更壯麗、更溫馨,也更美妙的了。強勁的河水,衝刷和撫愛著濃蔭覆蓋、鮮花盛開的岸邊坡地。在這裏,貝多芬度過了他生命中的頭20年,在這裏,形成了他少年時代心中的夢想。那仿佛懶懶地浮在水麵的草地,籠罩在薄霧中的白楊,矮矮的灌木,還有垂柳和各種果樹,都把根須浸泡在這靜默而湍急的水流裏。星星點點的村落、教堂,乃至墓地,以好奇的目光慢悠悠地俯瞰河岸。遠處,藍色的七峰在天空中勾勒出參差不齊的側影,頹圮的古堡聳立其上,形狀瘦削且怪異。他永遠心係故鄉,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還夢想重返故園而未能如願。“我的家園,那塊我初見光明的故土,在我眼前始終是那麼美,那麼清晰,就像我離開時那樣。”

革命爆發了,開始席卷全歐,也占據了貝多芬的心。波恩大學是新思想的熔爐。貝多芬於1789年5月14日注冊入學,聽那位有名的奧洛格·施奈德的德國文學課。此人後來當上了下萊茵省的檢察官。當人們在波恩聽到攻占巴士底監獄的消息時,施奈德在講台上朗誦了一首熱情洋溢的詩,使學生們群情激昂。第二年,他出版了一部革命詩歌集。訂購者名單中有“貝多芬和勃羅寧”的名字。

1792年,戰火蔓延到波恩,貝多芬離開家鄉,去音樂之都維也納定居。路上,他遇到了開赴前線與法國作戰的黑森州部隊,此事無疑激發了他的愛國熱忱。1796至1797年間,他將弗裏德堡的戰鬥詩篇譜成了音樂,即《出征歌》和一首愛國主義大合唱《我們是偉大的德意誌民族》。可是,盡管他謳歌了法國革命的敵人,革命仍征服了世界和他的心。從1798年起,雖然奧地利和法國關係緊張,貝多芬卻與法國人及其使館,還有剛來到維也納的貝納多特將軍有親密的交往。言談間貝多芬常流露出傾向共和的情緒。這種傾向在他以後的生活中變得益發強烈。

這個時期施泰因豪森為他畫的肖像,相當精確地反映出他當時的風采。較之後來的幾幅,恰如蓋蘭畫的波拿巴之於後來的那些拿破侖肖像。拿破侖在那張畫上,麵部表情嚴峻,激情似火,野心勃勃。貝多芬在這張畫上顯得比真人年輕、瘦削、挺拔,上衣的高領使脖頸顯得有些僵直,目光似乎睥睨一切而又有點緊張。他深知自己的價值,非常相信自己的力量。1796年,他在記事本上這樣寫道:“拿出勇氣來!盡管身體不佳,但我的才華必將獲勝!……25歲!現在已經到了!我25歲,到時候了……今年我非大顯身手不可。”德·伯恩哈德夫人和格林克都說,他目空一切,舉止放肆,讓人討厭,說話時外省口音很重。隻有他的至交好友才知道在這生硬倨傲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十分善良的心。他將自己獲得的成功寫信告訴韋格勒時,腦子裏出現的第一個念頭是:“比如我看見某個朋友經濟困難而我又沒錢幫助他的時候,我隻須伏案工作,用不了多久,便能幫他擺脫困境……你瞧,這多好。”稍後,他還說:我的藝術應該造福於窮人。

盡管童年時代悲慘淒涼,但貝多芬憶起這段時日和兒時住過的地方,淒涼中依然透著一絲溫馨。後來他雖不得不離開波恩,在維也納這個花花世界及其貧困的郊區度過了幾乎整整一生,內心卻從未忘懷萊茵河流域的故鄉,還有那條洶湧澎湃的大河。他稱這條河為我們的父親河。的確,萊茵河生機勃勃,幾乎賦有人性,仿佛一個巨大的生靈,具有無窮的思想和力量。萊茵河流域中,沒有任何一段比流經風光旖旎的波恩這一段更壯麗、更溫馨,也更美妙的了。強勁的河水,衝刷和撫愛著濃蔭覆蓋、鮮花盛開的岸邊坡地。在這裏,貝多芬度過了他生命中的頭20年,在這裏,形成了他少年時代心中的夢想。那仿佛懶懶地浮在水麵的草地,籠罩在薄霧中的白楊,矮矮的灌木,還有垂柳和各種果樹,都把根須浸泡在這靜默而湍急的水流裏。星星點點的村落、教堂,乃至墓地,以好奇的目光慢悠悠地俯瞰河岸。遠處,藍色的七峰在天空中勾勒出參差不齊的側影,頹圮的古堡聳立其上,形狀瘦削且怪異。他永遠心係故鄉,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還夢想重返故園而未能如願。“我的家園,那塊我初見光明的故土,在我眼前始終是那麼美,那麼清晰,就像我離開時那樣。”

革命爆發了,開始席卷全歐,也占據了貝多芬的心。波恩大學是新思想的熔爐。貝多芬於1789年5月14日注冊入學,聽那位有名的奧洛格·施奈德的德國文學課。此人後來當上了下萊茵省的檢察官。當人們在波恩聽到攻占巴士底監獄的消息時,施奈德在講台上朗誦了一首熱情洋溢的詩,使學生們群情激昂。第二年,他出版了一部革命詩歌集。訂購者名單中有“貝多芬和勃羅寧”的名字。

1792年,戰火蔓延到波恩,貝多芬離開家鄉,去音樂之都維也納定居。路上,他遇到了開赴前線與法國作戰的黑森州部隊,此事無疑激發了他的愛國熱忱。1796至1797年間,他將弗裏德堡的戰鬥詩篇譜成了音樂,即《出征歌》和一首愛國主義大合唱《我們是偉大的德意誌民族》。可是,盡管他謳歌了法國革命的敵人,革命仍征服了世界和他的心。從1798年起,雖然奧地利和法國關係緊張,貝多芬卻與法國人及其使館,還有剛來到維也納的貝納多特將軍有親密的交往。言談間貝多芬常流露出傾向共和的情緒。這種傾向在他以後的生活中變得益發強烈。

這個時期施泰因豪森為他畫的肖像,相當精確地反映出他當時的風采。較之後來的幾幅,恰如蓋蘭畫的波拿巴之於後來的那些拿破侖肖像。拿破侖在那張畫上,麵部表情嚴峻,激情似火,野心勃勃。貝多芬在這張畫上顯得比真人年輕、瘦削、挺拔,上衣的高領使脖頸顯得有些僵直,目光似乎睥睨一切而又有點緊張。他深知自己的價值,非常相信自己的力量。1796年,他在記事本上這樣寫道:“拿出勇氣來!盡管身體不佳,但我的才華必將獲勝!……25歲!現在已經到了!我25歲,到時候了……今年我非大顯身手不可。”德·伯恩哈德夫人和格林克都說,他目空一切,舉止放肆,讓人討厭,說話時外省口音很重。隻有他的至交好友才知道在這生硬倨傲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十分善良的心。他將自己獲得的成功寫信告訴韋格勒時,腦子裏出現的第一個念頭是:“比如我看見某個朋友經濟困難而我又沒錢幫助他的時候,我隻須伏案工作,用不了多久,便能幫他擺脫困境……你瞧,這多好。”稍後,他還說:我的藝術應該造福於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