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信仰,人不能生活。信仰是生命的力量。在最初的人類思想中,宗教思想已經醞釀成熟了。信仰含有人類的最深刻的智慧,它給予人生之謎一切答複。”
信仰不是一種學問,所以,認識了宗教書籍中所列舉的這些智慧的公式是遠遠不夠的,信仰隻在被實踐的時候才有意義,它是一種行為。一般“思想圓通”之士與富人隻把宗教當作一種“安慰享樂人生的工具”,托爾斯泰頗為憎厭這一點,他決心和一般質樸的人在一起,因為他們的生命和信仰是統一的。
他意識到,“勞動者的人生即是人生本身,而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但怎樣使自己成為像普通民眾那樣以便享有同等的信心呢?隻知道別人有理是沒有用的事;要使自己成為和他們一樣才是達成了目標。可不是我們自己就能夠辦到,我們張著渴望的臂膀傾向著上帝,祈求上帝。可哪裏抓得住他呢?上帝躲避著我們。
終於有一天,他獲得了神的恩寵。
“我獨自在林中,傾聽著林中的聲音。那是早春時的一天,從快樂跳到絕望的無窮盡的突變……我想著最近3年來自己的惶恐,對神的追求。突然,我看到在我周圍,一切都生動了,一切都獲得一種意義。隻是在信仰神的時候我才擁有生活,隻要思念到他,生命的快感便重回到我內心。隻要我終止對神的信仰,生命就突然中止了。我發自內心的呼喊著:”
“就是‘他’,這沒有了就不能生存的‘他’!那麼,我還尋找什麼呢?認識神和認識生活,是一同事。因為它們是統一的。”
他獲救了。神已出現在他麵前。“從此,這光明永遠地伴隨我了。”
因為他的亞洲人的幻想中又包含有西方人的重視理性與重視實踐的品格,我們不能把他和一個印度的神秘主義者相提並論,冥想入定不能使他滿足;這一點體現在他必須把所得到的再進行展示,畢恭畢敬地奉行著信仰,從神明的生活中尋找日常生活的準則。他鑽研他所參與的羅馬正教的教義。沒有任何偏見的,真誠地信仰他的家族們所虔誠信奉的信仰,在3年中他參加一切宗教儀式,懺悔,聖餐,隻是想更加接近這教義,一切他不喜歡的事情,他都不敢馬上進行判斷。於是對於他自己認為晦暗或無法想象的事,他自己沒想出各種解釋。不管是活人還是死者,全都一樣,為了信仰他和他所愛的人,總是希望在一個特定的時間裏,“真理的大門會因為愛的原因為他打開”。但他的理性與心靈互相抵抗著,他的努力全是白費。有些做法,他覺得是無恥的,如洗禮與聖餐。當別人迫使他重複地講述聖體是真正的基督的肉和血時,“他就像被刀割一樣痛苦”。為了實踐的問題,並非為了教義。他和教會之間漸漸出現了一堵不可逾越的牆壁——尤其是不論是絕對的或默認的殺人的權力,以及各個教會中間的明爭暗鬥,由此產生戰爭與死刑這兩種殘忍的東西。
“沒有信仰,人不能生活。信仰是生命的力量。在最初的人類思想中,宗教思想已經醞釀成熟了。信仰含有人類的最深刻的智慧,它給予人生之謎一切答複。”
信仰不是一種學問,所以,認識了宗教書籍中所列舉的這些智慧的公式是遠遠不夠的,信仰隻在被實踐的時候才有意義,它是一種行為。一般“思想圓通”之士與富人隻把宗教當作一種“安慰享樂人生的工具”,托爾斯泰頗為憎厭這一點,他決心和一般質樸的人在一起,因為他們的生命和信仰是統一的。
他意識到,“勞動者的人生即是人生本身,而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但怎樣使自己成為像普通民眾那樣以便享有同等的信心呢?隻知道別人有理是沒有用的事;要使自己成為和他們一樣才是達成了目標。可不是我們自己就能夠辦到,我們張著渴望的臂膀傾向著上帝,祈求上帝。可哪裏抓得住他呢?上帝躲避著我們。
終於有一天,他獲得了神的恩寵。
“我獨自在林中,傾聽著林中的聲音。那是早春時的一天,從快樂跳到絕望的無窮盡的突變……我想著最近3年來自己的惶恐,對神的追求。突然,我看到在我周圍,一切都生動了,一切都獲得一種意義。隻是在信仰神的時候我才擁有生活,隻要思念到他,生命的快感便重回到我內心。隻要我終止對神的信仰,生命就突然中止了。我發自內心的呼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