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出生於公元2世紀,後漢三國時期沛國譙縣(今安徽毫州)人。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患急症病死了。華佗從此立誌要當醫生,為窮人治病,替他們解除痛苦。

他聽說“瓊林寺”的長老醫道高明,就不辭辛勞,跋山涉水,前去拜師。瓊林寺的長老見他遠道而來,誠心拜師,便收下了這個徒弟。

在寺中,白天幹完雜活,一有空,華佗就去看師傅為人診病,晚上讀醫書直到深夜。他的勤奮,受到了師傅的誇獎。

有一次,長老突然發病昏倒,師兄們都驚慌失措,華佗卻十分沉著鎮靜。他主動為師傅把脈,用心思考,過了片刻,他對師兄們說:

“不要緊,師傅的脈象平和有力,沒有什麼大的毛病,隻是勞累所致,很快就會好的,請放心吧。”

大家聽了也就踏實了。誰知大家剛剛安靜下來,師傅卻笑了起來:

“哈哈,你們這些人隻有華佗及格!”

原來師傅並沒有真的生病,隻是有意識地在考大家。

回到屋子裏,華佗發現剛才因為離開得急,碰倒了燭台,桌上的醫書被燒了。他沒聲張,悄悄地又把書默寫了出來。師傅得知這件事後,對華佗讚不絕口。

東漢末期,華佗已經可以給病人做手術了。但是當時沒有麻醉藥,做手術的時候,因劇烈疼痛,病人經常是四肢亂動。無奈,華佗隻好將病人捆綁起來。可是這樣還是不行,病人隻要看見華佗手中的刀,就嚇得大嚷大鬧。看到病人痛苦的樣子,華佗很是心疼。

一天,幾個人抬著一個受傷的青年來求醫。華佗一看,這個人的腿摔斷了,因疼痛已經昏迷,於是立即給他動手術。因為傷勢嚴重,失血過多,華佗來不及像往常一樣捆綁病人,就開始了手術。開始時,華佗怕病人亂動,叫護送的人使勁按住病人的四肢,可是病人毫無掙紮的意思。手術進展得十分順利。華佗十分納悶:

“這是怎麼回事呢?病人為什麼沒有任何的反應?”

他仔細觀察,聞出了一股酒味。華佗恍然大悟:人喝了酒,到了醉的程度,就會失去知覺,當然就不知道疼痛了!華佗從中受到了很大的啟示:發明一種藥,手術前讓病人吃下去,就可以減輕痛苦了。

此後,華佗走遍山山水水,和很多精通醫學的人探討,還親自上山采集了許多草藥,配成了各種藥方,煎熬後,自己先進行嚐試,反複試驗許多次,終於發明了中藥的麻醉劑——麻沸散。此後,人們動手術再也不用為疼痛而擔心了。

華佗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他的外科手術、中藥麻醉等技術在中國古代醫學史上留下了閃光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