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代,人類的祖先就想掌握呼風喚雨的本領。刀耕火種的初民,在炎熱的陽光下跪著祈禱,求老天降下甘霖;巫師耍盡花招,時而戴上麵具手舞足蹈,時而向神靈祭獻牛羊;美洲人在籬笆上掛起幹癟的蛇屍求雨;東方人跳龍舞;西方人做祈禱;但是都沒有用。

1839年,有人在地麵上燃起熊熊大火,以為煙霧能引來雨水。1890年,有人用大炮把炸藥打入雲中,讓炸藥在雲中爆炸,試圖製造降雨。1918年,有人用小火箭向空中施放一些製冷物質,企圖人工造雲降雨。但是,這些試驗都失敗了。

到了二戰期間,人們已經普遍接受了瑞典氣象學家貝右隆提出的“冰晶降水”理論,可是實驗卻一直沒成功。人們認為,這是因為空氣中缺少塵埃的微粒。

歐文·蘭茂爾是設在紐約州斯克內克塔迪的通用電氣公司的研究部副部長。當時,他和助手謝弗受命研究人工降雨的課題。他的研究室裏保存有人工雲,這種人工雲就是充滿在電冰箱裏的水蒸氣。蘭茂爾一麵降低冰箱裏的溫度,一麵加進各種微粒進行實驗。

1946年7月的一天上午,天氣異常炎熱。蘭茂爾從一個朋友家吃飯回來就去檢驗製冷器中的人工雲,一看裏麵的溫度已在攝氏零度以上,心中很納悶。經過檢查,原來是實驗裝置出了故障,製冷器的溫度降不下來。蘭茂爾隻好臨時用幹冰(固態的二氧化碳)來降溫。當他剛把一塊幹冰放進冰箱裏去,水蒸氣立即變成了許多小冰粒在冰箱裏盤旋飛舞,人工雲變成了霏霏細雪。這一事實使蘭茂爾明白了塵埃的微粒對降雨並非絕對必要,隻要將溫度降到零下40度,水蒸氣就會變成雨雪降落下來。

他繼而又想,既然在實驗室中獲得了成功,何不上天在雲中試驗呢?

11月的一天,他帶了幹冰,登上飛機,進入一片雲層。他往空中撒下幹冰,謝弗在地麵觀察。當他把幹冰全部撒完後,謝弗看見了潔白的雪花從雲中徐徐地飄落下來。謝弗很激動,他擁抱住剛回到地麵的蘭茂爾說:“你創造了奇跡。”

蘭茂爾此時不禁想到了他少年時代碰到的一樁事。

一天,小蘭茂爾正在野外玩耍,忽然看到一位老農民雙手抱著頭,痛苦地蹲在地上。他忙跑過去問:“爺爺,您頭疼了嗎?”

“唉,孩子,我是愁這片麥地啊!已經連著3個月滴雨未下了,全家老小今年又要挨餓了。”老人滿臉的皺紋深深地刻進了小蘭茂爾的心中。他對自己說:“總有一天,我要讓老天為這位老爺爺下一場雨。”

30多年過去了。今天,他終於在天上撒下了第一片人工雪花。他心裏真激動啊。他想,要是那位老人還活著,該有多好!從此,人們再也不用為幹旱而發愁了。

後來,美國的化學家馮尼古特經過多次試驗,終於找到了一種比幹冰更為理想的、可用於人工降雨的物質——碘化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