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導致學習上個體差異的原因。通常傾向認為,這種原因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後天性的,能夠避免的。英國學者BS布盧姆及助手經過10多年的研究,認為學生學習上的個體差異是人為的、偶然的。隻要有了適當的學習條件,一個學生能學會的東西,其他學生都能學會。主要的人為原因有3種:①父母、老師、學校判斷學生“差”,並非從學習和學生過去的學習情況和基礎出發,故常失之主觀。但這類判斷卻使學生盲目相信,從而失去信心。②班級太大。③沒考慮學習的3大要素——學生為投入學習所需用的基礎知識、技能,學生的動機,學習對學生的適合性。
總的來看,個體差異主要形成於社會的實踐活動。因為每個人所經曆的具體的生活環境、道路不同,個體差異是存在的。在大班學習情況下,個體差異是造成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起著抑製學習的作用。然而,這種抑製作用是能夠克服的。在中學學習裏有些老師在情感因素和教育性上下功夫,取得了積極效果。
思想教育和心理訓練
中小學生的“厭學”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沒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對自己來這裏學什麼,怎麼學,學了有什麼用,都不是很清楚。
因此,教師的思想教育就必須緊緊圍繞這個中心點,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心理素質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
至於學生的厭學心理,是因為學生受到學習情境的刺激,例如進入學校或教室這種刺激喚起厭學的學生大腦中產生不良感受或痛苦情緒,出現煩躁、恐慌、渾身不舒服等反應,伴隨著這些不良情緒,厭學學生就會作出勉強學習或逃避學習的反應。對此可參考以下意見:
(1)給予多次經受困難的考驗,從而降低對厭學情緒的敏感性,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經曆一些困難和考驗,並且努力讓自己戰勝困難,這種戰勝困難的心理感受會有助於幫助學生提高攻克學習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2)培養學生對付消極情緒的一些認識和策略。當消極情緒產生時,不要消極被動地任其蔓延,讓自己感受不快和痛苦,而應采取必需措施,如深呼吸等。
(3)進行想象訓練,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情緒體驗。要求學生想象自己心情放鬆進行學習的畫麵,越清晰越好,假如出現厭煩情緒,就及時進行調節,想象順利完成作業的充實感和成就感,想象輕鬆麵對各種繁重困難的學習任務,體會那種輕鬆的感覺。
學校的適當的調整
學生通常是在校學習的,其厭學情緒和行為主要表現在學校。要糾正和克服學生的“厭學”情緒,首先必須從學校自身做起,做如下的一些調整和改變。
(1)學校的課程設置應適當修改,以適應社會的需要。每學期可適當地增加專業課的課時,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時間。讓學生在實習中發現問題,再到理論課中去學習知識,再用理論去處理問題。培養一些技能也是克服學生“厭學”情緒的良好手段。學生特點是愛動,在理論課的基礎上適當多增加一些實驗,多動手,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鍛煉他們的操作技能,由此才能恢複他們的自信心,成績自然會得到提高。
(2)導致學習上個體差異的原因。通常傾向認為,這種原因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後天性的,能夠避免的。英國學者BS布盧姆及助手經過10多年的研究,認為學生學習上的個體差異是人為的、偶然的。隻要有了適當的學習條件,一個學生能學會的東西,其他學生都能學會。主要的人為原因有3種:①父母、老師、學校判斷學生“差”,並非從學習和學生過去的學習情況和基礎出發,故常失之主觀。但這類判斷卻使學生盲目相信,從而失去信心。②班級太大。③沒考慮學習的3大要素——學生為投入學習所需用的基礎知識、技能,學生的動機,學習對學生的適合性。
總的來看,個體差異主要形成於社會的實踐活動。因為每個人所經曆的具體的生活環境、道路不同,個體差異是存在的。在大班學習情況下,個體差異是造成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起著抑製學習的作用。然而,這種抑製作用是能夠克服的。在中學學習裏有些老師在情感因素和教育性上下功夫,取得了積極效果。
思想教育和心理訓練
中小學生的“厭學”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沒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對自己來這裏學什麼,怎麼學,學了有什麼用,都不是很清楚。
因此,教師的思想教育就必須緊緊圍繞這個中心點,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心理素質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
至於學生的厭學心理,是因為學生受到學習情境的刺激,例如進入學校或教室這種刺激喚起厭學的學生大腦中產生不良感受或痛苦情緒,出現煩躁、恐慌、渾身不舒服等反應,伴隨著這些不良情緒,厭學學生就會作出勉強學習或逃避學習的反應。對此可參考以下意見:
(1)給予多次經受困難的考驗,從而降低對厭學情緒的敏感性,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經曆一些困難和考驗,並且努力讓自己戰勝困難,這種戰勝困難的心理感受會有助於幫助學生提高攻克學習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2)培養學生對付消極情緒的一些認識和策略。當消極情緒產生時,不要消極被動地任其蔓延,讓自己感受不快和痛苦,而應采取必需措施,如深呼吸等。
(3)進行想象訓練,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情緒體驗。要求學生想象自己心情放鬆進行學習的畫麵,越清晰越好,假如出現厭煩情緒,就及時進行調節,想象順利完成作業的充實感和成就感,想象輕鬆麵對各種繁重困難的學習任務,體會那種輕鬆的感覺。
學校的適當的調整
學生通常是在校學習的,其厭學情緒和行為主要表現在學校。要糾正和克服學生的“厭學”情緒,首先必須從學校自身做起,做如下的一些調整和改變。
(1)學校的課程設置應適當修改,以適應社會的需要。每學期可適當地增加專業課的課時,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時間。讓學生在實習中發現問題,再到理論課中去學習知識,再用理論去處理問題。培養一些技能也是克服學生“厭學”情緒的良好手段。學生特點是愛動,在理論課的基礎上適當多增加一些實驗,多動手,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鍛煉他們的操作技能,由此才能恢複他們的自信心,成績自然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