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些詩歌則是通過不美好的人和事來使人民吸取教訓,同樣起到教化人民的作用。比如《小雅》中的《正月》、《雨無正》、《抑》、《蕩》、《桑柔》等就是對周厲王無道、實行暴政的曆史事實及其結果的記載,也是對周幽王無道失德而亡西周的曆史事實的記載和批判。通過這些曆史事實來教化人民,使人民明白什麼是不美好的,什麼是不符合禮儀道德的行為,為什麼周厲王會被國人暴動驅趕出國,為什麼周幽王會在很短的時間內亡西周、亡失自己性命等道理。

2.筆者關於《詩經》意義的認識

筆者之所以研究《詩經》,是因為筆者在研究《周易》的同時,發現了《周易》除預測學以外的第二種意義,也就是記載了古代王者治理國家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以及為人處世的一些基本方法原則,它是具有深刻長遠曆史意義的巨著,是一部與古代聖人治國方式密切相關的史書。而《周易》所列舉的古代聖人治國的經驗和亡國者亡國的教訓,與《詩經》中的許多內容密切相關聯。這就是筆者解釋《詩經》的原因,它可以證明《周易》中所涉及的曆史事件的真實性,所以完成《周易》的解釋就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詩經》的解釋內容。

《詩經》通過孔子的編撰,有很多詩歌的內容與《周易》的內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二者能起到相互印證的作用,也就是說《周易》中所論及的曆史事件可以在《詩經》中找到答案,《詩經》中所記載的曆史事件可以在《周易》中得到印證。所以筆者解釋這兩個文獻時也盡可能地將它們的相互印證的部分加以說明。

《詩經》和《周易》一樣,其實也是一部史書,就是用詩歌的形式記載西周、東周之時所發生的主要曆史事件,以及這些曆史事件對人民所起到的風化作用。《詩經》所記載的主要是周天子及其主要諸侯國的主要曆史人物的主要曆史事件和他們的品德。在有道德的君主的教化下,人民的社會習俗、民風民俗、婚姻倫理都是有道德的美好習俗;而在無道無德的君主的風化下,人民就會因為上無道無德而表現出混亂無德的習俗。

《豳風》中的《東山》、《破斧》、《伐柯》、《狼跋》等是記載周公的功德的詩篇。從這些詩篇可以看出周公是如何征伐東土的,周公東征隻是對那些叛首進行征伐,而對東土人民則是進行幫助安撫。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文王用仁德感化那些不服殷商統治的人民,周公繼承其父文王的仁德,用仁德感化東土人民,說明周公充分繼承了先祖的美德。關於周公東征不用武力攻伐,《東山》中的詩句“勿士行枚”就可以證明;《周易·坎卦·六三爻》“來之坎坎,險且枕,入於坎陷,勿用”的含義也可以證明,《六三爻》說:“來之前艱難險阻重重,來到途中也是艱難險阻重重,來到之後仍然艱難險阻重重,艱險而且枕戈待旦,來到艱險之地而又陷入其中,而且沒有用武力。”這充分說明周公東征不是用武力征伐東土,而是以仁德感化東土人民,所以《破斧》才會記載這些東征的人士。東征雖然艱苦,但是使東土人民得到了幫助,使他們得到了美好仁善行為的教化,從而使東土人民受到教化而感化,所以才會有《東山》篇東征人士回家鄉之時受到殷商人民的熱烈歡送,也才會有《九罭》篇的不忍心讓東征之人離去的挽留和懷念。

而有些詩歌則是通過不美好的人和事來使人民吸取教訓,同樣起到教化人民的作用。比如《小雅》中的《正月》、《雨無正》、《抑》、《蕩》、《桑柔》等就是對周厲王無道、實行暴政的曆史事實及其結果的記載,也是對周幽王無道失德而亡西周的曆史事實的記載和批判。通過這些曆史事實來教化人民,使人民明白什麼是不美好的,什麼是不符合禮儀道德的行為,為什麼周厲王會被國人暴動驅趕出國,為什麼周幽王會在很短的時間內亡西周、亡失自己性命等道理。

2.筆者關於《詩經》意義的認識

筆者之所以研究《詩經》,是因為筆者在研究《周易》的同時,發現了《周易》除預測學以外的第二種意義,也就是記載了古代王者治理國家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以及為人處世的一些基本方法原則,它是具有深刻長遠曆史意義的巨著,是一部與古代聖人治國方式密切相關的史書。而《周易》所列舉的古代聖人治國的經驗和亡國者亡國的教訓,與《詩經》中的許多內容密切相關聯。這就是筆者解釋《詩經》的原因,它可以證明《周易》中所涉及的曆史事件的真實性,所以完成《周易》的解釋就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詩經》的解釋內容。

《詩經》通過孔子的編撰,有很多詩歌的內容與《周易》的內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二者能起到相互印證的作用,也就是說《周易》中所論及的曆史事件可以在《詩經》中找到答案,《詩經》中所記載的曆史事件可以在《周易》中得到印證。所以筆者解釋這兩個文獻時也盡可能地將它們的相互印證的部分加以說明。

《詩經》和《周易》一樣,其實也是一部史書,就是用詩歌的形式記載西周、東周之時所發生的主要曆史事件,以及這些曆史事件對人民所起到的風化作用。《詩經》所記載的主要是周天子及其主要諸侯國的主要曆史人物的主要曆史事件和他們的品德。在有道德的君主的教化下,人民的社會習俗、民風民俗、婚姻倫理都是有道德的美好習俗;而在無道無德的君主的風化下,人民就會因為上無道無德而表現出混亂無德的習俗。

《豳風》中的《東山》、《破斧》、《伐柯》、《狼跋》等是記載周公的功德的詩篇。從這些詩篇可以看出周公是如何征伐東土的,周公東征隻是對那些叛首進行征伐,而對東土人民則是進行幫助安撫。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文王用仁德感化那些不服殷商統治的人民,周公繼承其父文王的仁德,用仁德感化東土人民,說明周公充分繼承了先祖的美德。關於周公東征不用武力攻伐,《東山》中的詩句“勿士行枚”就可以證明;《周易·坎卦·六三爻》“來之坎坎,險且枕,入於坎陷,勿用”的含義也可以證明,《六三爻》說:“來之前艱難險阻重重,來到途中也是艱難險阻重重,來到之後仍然艱難險阻重重,艱險而且枕戈待旦,來到艱險之地而又陷入其中,而且沒有用武力。”這充分說明周公東征不是用武力征伐東土,而是以仁德感化東土人民,所以《破斧》才會記載這些東征的人士。東征雖然艱苦,但是使東土人民得到了幫助,使他們得到了美好仁善行為的教化,從而使東土人民受到教化而感化,所以才會有《東山》篇東征人士回家鄉之時受到殷商人民的熱烈歡送,也才會有《九罭》篇的不忍心讓東征之人離去的挽留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