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會和凡爾賽條約

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和平會議——巴黎和會在法國外交部大廳開幕。

以處置戰敗的德國問題為中心議題的巴黎和會規模之大,是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各國派出了龐大的代表團出席會議,還有龐大的隨從隊伍。從專家、學者到譯員、秘書,從速記員、打字員到士兵、警衛應有盡有。美國代表團的工作人員就達1300人之多。一時間,巴黎熱鬧非凡,酒會頻頻,舞會不斷,講排場的巴黎傾全力應付和會。而在酒綠燈紅之後卻是強權政治、肮髒交易。

參加會議的27國被分成四類。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享有“整體利益”;中國、巴西、比利時、希臘、英國的自治領屬第二類,隻能出席討論與他們有關的問題的會議,即僅有“局部利益”。第三、第四類國家的權利更小,形同擺設。蘇俄被拒之門外。戰敗的德國及其盟國也不許參加會議。大會的真正主宰是“三巨頭”: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冶、法國總理克裏孟梭。

美、英、法、意、日等國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實現大國野心,在這個實際上是分贓的和會上各懷鬼胎、勾心鬥角,進行了激烈的爭奪。美國憑借其戰後雄厚的經濟、金融實力,意欲爭得在歐洲及全球的霸權。英國不甘心其世界霸主的地位的衰落,便使盡渾身解數保持它在歐洲的領導地位和它的海上霸權,繼續擴大“日不落”帝國的版圖。法國為了建立歐洲霸權,竭力要削弱自己的世仇——德國。意大利企圖爭得地中海東部的霸權。日本爭霸的重心則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會前就推測:“從各方情形看來,和會不久勢將成為擾亂不安的場所。”事實印證了這個預言。一次,威爾遜總統的親密顧問豪斯上校問會議進展如何,威爾遜回答:“好極了,我們在一切問題上各執己見。”在爭吵中,一些國家的代表甚至不顧首腦的身份,拋棄外交家的風度,撕破臉皮大幹了。意大利首相奧蘭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交替使用奉承與威脅的手段,而且不惜以裝腔作勢地退出會場的行動相要挾,不料沒人理會,隻得沒趣地又從原門回來。不可開交的爭吵使會議開得雜亂無章,甚至分不清正式記錄和非正式記錄。

巴黎和會爭論的主要問題是:國際聯盟問題、德國疆界問題、德國的賠款問題、阜姆問題、山東問題。對於中國的山東,三巨頭決議將原德國的所有權益給予日本。這種無視中國主權的卑劣行徑,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燃起了熊熊的“五四”烈火。列強們雖矛盾重重,可在一點上是統一的——反對蘇俄。巴黎和會成了武裝幹涉蘇俄的指揮中心。

經過列強們5個多月的爭吵,終於於1919年6月28日,在凡爾賽宮鏡廳簽訂了《協約及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德國代表被召來之後,沒有任何爭辯的權利,被迫簽字。德國外長勃洛克道夫·倫卓說:“大家要我們承認唯有我們應負戰爭的責任。我本人如果這樣承認,那就是我在作欺人之談。”

凡爾賽和約共440條,第一部分為國聯盟約,以後是對德和約。和約對德國在領土殖民地,軍事、賠款等方麵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要求。通過和約,德國的領土減少了1br8,其中包括鐵礦的65%,煤礦的45%,人口減少了1br10。德國的殖民地被列強們以委任統治的方式重新瓜分,德國的陸軍被減至10萬,德國還要在喪失賠償能力的條件下承擔巨額賠款。和約是戰勝國宰割戰敗國的產物,列寧稱之為強盜和掠奪者的條約。德國人民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德國壟斷資產階級和軍國主義分子有了煽動複仇主義的口實。

通過凡爾賽和約,法國收回了在普法戰爭中失去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獲得了薩爾礦區15年的開采權,並將得到大批賠款。英國獲得了原德屬東非的大部分(坦噶尼喀)的統治權及德國的賠款。老牌外交家克裏孟梭,勞合·喬治縱橫捭闔於和會之中,頗有收效。相形之下,學究氣過重的威爾遜略為遜色,美國所獲不多,因而美國參議院沒有批準《凡爾賽和約》。在這個回合中,美國暫時失利。

凡爾賽和約連同其後協約國同德國的盟國簽訂的一係列和約構成了戰後歐洲帝國主義新秩序,形成了凡爾賽體係。凡爾賽體係沒有解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尖銳矛盾,沒有造就威爾遜所鼓吹的“永久和平”,卻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

五四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是在中華民族災難空前深重的時候,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發生的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民主運動。它爆發的基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對中國加緊侵略和北洋軍閥政府對內殘酷壓迫人民,對外妥協投降所造成的民族危機。

當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國內後,全國人民群情激憤。5月4日,北京學生3000餘人在天安門集會舉行示威遊行,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拒絕和約簽字”,“廢止二十一條”,“誓死爭回青島”,“抵製日貨”等口號,一致要求懲辦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訂“二十一條”時的外交次長,當時任交通總長)、陸宗輿(訂“二十一條”時的駐日公使,當時任市製局總裁)、章宗祥(當時任駐日公使)。示威群眾憤怒地焚毀了曹汝霖的住宅,痛打了藏在曹宅的章宗祥。次日,北京學生宣布總罷課,隨後中等以上學校又成立了學生聯合會,各校學生發表宣言,散發傳單,號召群眾開展抵製日貨的運動。北洋軍閥政府大肆逮捕學生,進行鎮壓,但是,這並沒有使學生屈服,鬥爭的火焰迅速燃遍全國各地。天津、武漢、上海、南京等地也出現大規模的學生運動。從6月3日起,北洋軍閥政府更大規模地鎮壓愛國學生,從而激起了工人階級和全國各界的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