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何預先判斷身邊同學的自殺傾向
有關專家指出,如果身邊同學有如下表現:
行為孤僻內向、患精神疾病、酒精中毒,焦慮或驚恐、易怒、悲觀,習慣改變、自我仇恨、突然整理個人物品、感覺孤獨絕望、記自殺筆記、軀體健康欠佳、反複提及死或自殺、食欲不振或整夜失眠等,其他同學應迅速向班主任老師彙報,以求得幫助。
從表麵看,選擇自殺可能是因為不適應學校生活,或是戀愛、人際交往等方麵出現問題,但從根本上說與個人的成長經曆有關。小時候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智健康成長的保證。在國外,一個家庭有幾個孩子,孩子們會共同去爭家長的寵,而我國的獨生子女是兩代人一起去爭一個孩子的寵。孩子順心慣了,難以獨立應對挫折,就可能引發各種心理疾病。
五、如何幫助有自殺征兆的同學
1.保持冷靜。
2.讓她他傾訴自己的感受。
3.認可他表露出自己的情感,也不試圖說服他們改變自己的感受。
4.詢問他們是否想自殺,比如:“你是否覺得痛苦、絕望,以至於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5.相信他說的話;當他說要自殺時,應認真對待。
6.他要求你對其想自殺的想法給予保密時,你不要答應他。
7.讓他相信他人的幫助能緩解麵臨的困境,並鼓勵他們尋求幫助。
8.說服其相關人員共同承擔幫助他的責任。
9.如果你認為他當時自殺的危險性很高,不要讓其獨處,要立即陪他去心理衛生服務機構或醫院接受評估和治療。
六、11~15歲是心理變化關鍵階段
在南京召開的中國心理學會第八屆理事會上,有專家指出,我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每年都有些人因心理問題而喪失生命,“自殺”成為青少年人群的頭號死因。專家表示,部分青少年麵對挫折的承受能力較差是造成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專家們認為,11~15歲是孩子們最關鍵的一個年齡段,身體和心理都發生很大的變化。然而麵對升學的壓力,很多學校隻注重抓教學,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生理和心理發展不平衡,導致孩子們因缺少父愛母愛、內心孤獨造成心理障礙,這為以後某些青少年自殺埋下了禍根。
七、勸說自殺者的心理表現
1.認為想自殺的人不會向別人暴露自己的自殺企圖,向別人談起自殺不過是想威脅別人。
事實上,大多數的自殺者在自殺前清楚地表達過自己的自殺企圖,向別人說起自殺是處於心理困境,尋求心理支持的重要信號。
2.認為不能與有自殺傾向的人談自殺。實際上,和可能自殺的人討論自殺問題,可以及時發現患者的自殺企圖,使病人覺得關心、理解、同情和支持,這在預防自殺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當然,這種討論不應涉及自殺的方法,更不要評述哪種自殺方法容易致死、哪種方法痛苦較輕之類的問題。
四、如何預先判斷身邊同學的自殺傾向
有關專家指出,如果身邊同學有如下表現:
行為孤僻內向、患精神疾病、酒精中毒,焦慮或驚恐、易怒、悲觀,習慣改變、自我仇恨、突然整理個人物品、感覺孤獨絕望、記自殺筆記、軀體健康欠佳、反複提及死或自殺、食欲不振或整夜失眠等,其他同學應迅速向班主任老師彙報,以求得幫助。
從表麵看,選擇自殺可能是因為不適應學校生活,或是戀愛、人際交往等方麵出現問題,但從根本上說與個人的成長經曆有關。小時候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智健康成長的保證。在國外,一個家庭有幾個孩子,孩子們會共同去爭家長的寵,而我國的獨生子女是兩代人一起去爭一個孩子的寵。孩子順心慣了,難以獨立應對挫折,就可能引發各種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