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置之死地(1 / 3)

她說著,向全場的員工深深鞠躬。沒有人說話,隻是聽著她的道歉。

“其實早在四年前,茂林集團的林少煜先生,就對我有過類似的告誡。”她微微側身,抬手示意,林少煜看見她直視著自己,他眼前也浮現出當時的那個情景,“林少煜先生告訴我,隻有借款和出借一一對應,作為信息中介的我們,才可能長久立於不敗之地。我一直記著,可是我後來才知道,‘一一對應’,不隻是金額上的對應,還應該是期限上的對應。借貸交易是個包含了金額和時間的立體的整體,我們拆散了時間線,才讓自己落到如此境地。我知道這背後的風險,監管層也一次又一次地提示這個風險,但我們的調整隻是降低債轉頻率,治標不治本,所以在行業環境的惡化下,整體風險才集中爆發出來。

“我又走到了這一步。”金雪言笑了笑,“為什麼說又呢?因為我,或者說夢信,不止一次經曆過類似的危機。需要錢,隻要有錢就能解決問題,所以用盡一切力量去找錢。幾年前,是200萬,2000萬,到了今天,是十二個億。數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發現我們一直走在同一根岌岌可危的鋼索上。四年前,我下了決心不再重複這樣的故事,可我沒有做到,我失敗了。那麼到今天,我真的不想再重蹈覆轍。20億,就算擺在我們麵前,也不過是飲鴆止渴。我們是信息中介,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絕不應該僅僅是錢!”

她的聲音在會場中回蕩,激情中隱含著一種冷冽:“能救我們的不是錢,而應該是我們引以為傲的真實優質的資產。所以夢信接下去要做的事情就是,拆標,去剛兌。”

會場中一片死靜。

剛性兌付,一個甜美的魔咒。

出借人把出借資金交給金融機構,機構承諾約定期限結束,連本帶利歸還。不管中途出現什麼情況,機構必須保證出借人的資金不受任何損失,這就是剛性兌付。

銀行存款,是真正的剛性兌付。最壞的情況,銀行破產,50萬以內的個人存款,也將由政府主導的其他金融機構進行償付。銀行理財和信托產品,曾經也實行剛性兌付。但在此前出台的資金管理規定中,已經明確要求,理財合同不允許出現保本保息字樣,也就是不允許承諾剛性兌付。銀行理財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廣大的高風險互金平台,更應該摒除剛兌承諾。

為什麼?因為沒有一種理財產品是絕對無風險的。銀行存款以其極低的收益可以對衝風險,但那些收益率較高的產品,資金投向市場,在追逐收益的同時,必然也麵臨著虧損的可能。如果資金返回到投資者手裏時,機構必須用自有資金對損失部分進行墊付,那麼相當於機構承擔了這部分風險。這部分風險會留在機構的內部,日益積累,有朝一日集中釋放,將爆發出破壞性極強的能量。

她說著,向全場的員工深深鞠躬。沒有人說話,隻是聽著她的道歉。

“其實早在四年前,茂林集團的林少煜先生,就對我有過類似的告誡。”她微微側身,抬手示意,林少煜看見她直視著自己,他眼前也浮現出當時的那個情景,“林少煜先生告訴我,隻有借款和出借一一對應,作為信息中介的我們,才可能長久立於不敗之地。我一直記著,可是我後來才知道,‘一一對應’,不隻是金額上的對應,還應該是期限上的對應。借貸交易是個包含了金額和時間的立體的整體,我們拆散了時間線,才讓自己落到如此境地。我知道這背後的風險,監管層也一次又一次地提示這個風險,但我們的調整隻是降低債轉頻率,治標不治本,所以在行業環境的惡化下,整體風險才集中爆發出來。

“我又走到了這一步。”金雪言笑了笑,“為什麼說又呢?因為我,或者說夢信,不止一次經曆過類似的危機。需要錢,隻要有錢就能解決問題,所以用盡一切力量去找錢。幾年前,是200萬,2000萬,到了今天,是十二個億。數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發現我們一直走在同一根岌岌可危的鋼索上。四年前,我下了決心不再重複這樣的故事,可我沒有做到,我失敗了。那麼到今天,我真的不想再重蹈覆轍。20億,就算擺在我們麵前,也不過是飲鴆止渴。我們是信息中介,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絕不應該僅僅是錢!”

她的聲音在會場中回蕩,激情中隱含著一種冷冽:“能救我們的不是錢,而應該是我們引以為傲的真實優質的資產。所以夢信接下去要做的事情就是,拆標,去剛兌。”

會場中一片死靜。

剛性兌付,一個甜美的魔咒。

出借人把出借資金交給金融機構,機構承諾約定期限結束,連本帶利歸還。不管中途出現什麼情況,機構必須保證出借人的資金不受任何損失,這就是剛性兌付。

銀行存款,是真正的剛性兌付。最壞的情況,銀行破產,50萬以內的個人存款,也將由政府主導的其他金融機構進行償付。銀行理財和信托產品,曾經也實行剛性兌付。但在此前出台的資金管理規定中,已經明確要求,理財合同不允許出現保本保息字樣,也就是不允許承諾剛性兌付。銀行理財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廣大的高風險互金平台,更應該摒除剛兌承諾。

為什麼?因為沒有一種理財產品是絕對無風險的。銀行存款以其極低的收益可以對衝風險,但那些收益率較高的產品,資金投向市場,在追逐收益的同時,必然也麵臨著虧損的可能。如果資金返回到投資者手裏時,機構必須用自有資金對損失部分進行墊付,那麼相當於機構承擔了這部分風險。這部分風險會留在機構的內部,日益積累,有朝一日集中釋放,將爆發出破壞性極強的能量。

體量越大的機構,這種風險的積蓄越不容小覷。如果整個金融行業都實行剛兌,這種無處不在的風險,就如同不斷醞釀中的風暴,可能引發係統性的危機。

這就是監管層反對剛性兌付的原因。中國的金融市場還很年輕,但隨著經濟紅利而不斷膨脹的市場規模,使得剛兌帶來的潛在風險已經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