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難解之謎(1 / 3)

暫且不管這類推測,證明恐龍的滅絕是目前大滅絕原因的爭論的關鍵。有兩個原因:①自從1842年理查德·歐文創造了“恐龍”這個詞以後,恐龍就成了公眾感興趣的對象,至今已經一個半世紀了;②因為恐龍消失在5次大滅絕的最後一次,我們有記錄了它們1.4億年存在史的化石,它比其他早期的生命形式的化石更完好。

要想獲得更多關於滅絕物種(或由許多不同的物種組成的類)的信息,需要更多來自不同領域的科學家一起來研究。同時,對恐龍的看法在20世紀過去的幾十年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依然存在許多不解之謎,這些生物吸引了許多專業背景似乎與恐龍研究毫不相幹的科學家。沒有人比諾貝爾獎獲得者、加州理工大學物理學家路易斯·W·阿爾瓦雷茨從更遠的領域進入恐龍的爭論圈的了——可能有一部分因為這個原因,引起了轟動。他和他的兒子沃爾特——一位地質學家一起建立了一個新的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震驚了恐龍研究界。他們開辟了一條思考大滅絕的全新道路。

回到1973年,沃爾特·阿爾瓦雷茨和一個地質學家小組在意大利北部的古比歐的一個地方發掘能證明地球磁場反轉的證據。因為某種未知的原因,地球磁場每100萬年反轉一次,在古比歐,沃爾特·阿爾瓦雷茨發現一個夾在兩個石灰層之間的泥土層沒有化石,而這兩個石灰層都有很多化石遺跡。這件事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因為泥土層在地質年代上與白堊紀末期一致,恐龍就是白堊紀末期滅絕的。1977年,沃爾特回到美國,隨身帶了一些泥土層的樣品。然後,他就這件事情跟他父親路易斯·W·阿爾瓦雷茨進行了討論。

路易斯·W·阿爾瓦雷茨因為發明了液氫氣泡室而獲得了196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液氫氣泡室用於識別許多短命的稱為“共振子”的粒子。阿爾瓦雷茨是一個有多方麵興趣和成就的人,他參加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發明了引導飛機著陸的雷達導航係統。古比歐的地層樣品激起了他的極大興趣,他開始測量它們的地球化學組成成分,在1978年又得到了一些額外的樣品並發現在地層中銥元素的含量是其上下層的石灰層的含量的30倍,銥是地球上的稀有元素——但在隕星上很普遍,白堊紀末期的地層中銥含量之高令人驚奇。

阿爾瓦雷茨認為有幾種可能的解釋。也許,可能在那段時間銀河係正好有一顆超新星發生爆炸,爆炸後產生的富含銥元素的碎片落到地球上,但是這種假說沒有獲得有力的證據的支持。路易斯和沃爾特·阿爾瓦雷茨轉向了另一個假說:一顆大的隕星墜落地球。它的直徑至少有6英裏(10千米),撞擊後揚起的塵埃遮天蔽日達數年之久,海洋和陸地的植物得不到充足的陽光而深受影響,食物鏈的崩潰導致了包括恐龍在內的大量物種同時滅絕。

暫且不管這類推測,證明恐龍的滅絕是目前大滅絕原因的爭論的關鍵。有兩個原因:①自從1842年理查德·歐文創造了“恐龍”這個詞以後,恐龍就成了公眾感興趣的對象,至今已經一個半世紀了;②因為恐龍消失在5次大滅絕的最後一次,我們有記錄了它們1.4億年存在史的化石,它比其他早期的生命形式的化石更完好。

要想獲得更多關於滅絕物種(或由許多不同的物種組成的類)的信息,需要更多來自不同領域的科學家一起來研究。同時,對恐龍的看法在20世紀過去的幾十年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依然存在許多不解之謎,這些生物吸引了許多專業背景似乎與恐龍研究毫不相幹的科學家。沒有人比諾貝爾獎獲得者、加州理工大學物理學家路易斯·W·阿爾瓦雷茨從更遠的領域進入恐龍的爭論圈的了——可能有一部分因為這個原因,引起了轟動。他和他的兒子沃爾特——一位地質學家一起建立了一個新的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震驚了恐龍研究界。他們開辟了一條思考大滅絕的全新道路。

回到1973年,沃爾特·阿爾瓦雷茨和一個地質學家小組在意大利北部的古比歐的一個地方發掘能證明地球磁場反轉的證據。因為某種未知的原因,地球磁場每100萬年反轉一次,在古比歐,沃爾特·阿爾瓦雷茨發現一個夾在兩個石灰層之間的泥土層沒有化石,而這兩個石灰層都有很多化石遺跡。這件事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因為泥土層在地質年代上與白堊紀末期一致,恐龍就是白堊紀末期滅絕的。1977年,沃爾特回到美國,隨身帶了一些泥土層的樣品。然後,他就這件事情跟他父親路易斯·W·阿爾瓦雷茨進行了討論。

路易斯·W·阿爾瓦雷茨因為發明了液氫氣泡室而獲得了196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液氫氣泡室用於識別許多短命的稱為“共振子”的粒子。阿爾瓦雷茨是一個有多方麵興趣和成就的人,他參加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發明了引導飛機著陸的雷達導航係統。古比歐的地層樣品激起了他的極大興趣,他開始測量它們的地球化學組成成分,在1978年又得到了一些額外的樣品並發現在地層中銥元素的含量是其上下層的石灰層的含量的30倍,銥是地球上的稀有元素——但在隕星上很普遍,白堊紀末期的地層中銥含量之高令人驚奇。

阿爾瓦雷茨認為有幾種可能的解釋。也許,可能在那段時間銀河係正好有一顆超新星發生爆炸,爆炸後產生的富含銥元素的碎片落到地球上,但是這種假說沒有獲得有力的證據的支持。路易斯和沃爾特·阿爾瓦雷茨轉向了另一個假說:一顆大的隕星墜落地球。它的直徑至少有6英裏(10千米),撞擊後揚起的塵埃遮天蔽日達數年之久,海洋和陸地的植物得不到充足的陽光而深受影響,食物鏈的崩潰導致了包括恐龍在內的大量物種同時滅絕。

阿爾瓦雷茨父子的假說於1980年6月發表在《自然》雜誌上,在有些人看來,這隻是大眾傳媒編造的一個極具戲劇性的科學故事,隻能增加各個科學領域的懷疑者的厭煩。沃爾特·阿爾瓦雷茨的許多地質學家同行拒絕接受這一假說,因為他們已經提出了自己的假說,其中包括火山噴發假說——猛烈的火山噴發也可能造成遮天蔽日的塵雲。別的科學家認為隕石撞擊假說可能是真實的,但也是有待驗證的。富含銥元素的類似沉積物(它可以支持從古比歐所獲得的發現)在全球的其他不同地方還能找到嗎?是否存在一個正好產生於白堊紀末期,並且足夠大的隕石坑來證明這樣一顆隕星確實撞擊過地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