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年春,王向陽發來《鄉愁中國》書稿,並附上了一封長信,再次懇請我為他寫序。這一次,我說:“好。”
三
此刻,有請《鄉愁中國》裏那些迷人的文字。
文字是有氣質的,甚至是有魔力的。王向陽的文字,樸素、真誠,如同他憨厚的麵相,卻不動聲色地帶你緩緩進入一個充滿魅力的舊世界、土世界。文字像一隻有魔力的手,在你麵前畫了一幅幅畫,畫麵裏的故景、故人栩栩如生。最奇妙的是,畫麵漸漸模糊,他的故鄉、他的故人、他的往事、那些苦難與快樂慢慢幻變成你自己的故鄉、你自己的往事,你會聽見時光叩響你老家的門環,裏麵傳來你逝去的爺爺或奶奶的一聲咳嗽,將你在城市裏已然麻木的鄉愁瞬間喚醒,在午後發呆或者落淚。
這是一本如此接地氣的書,這是一本如此貼心的書,像春天從地裏剛挖出來的新鮮土豆。好好說話,好好講故事,卻讓人看到心裏去。文藝作品最高的水準,不就是心靈的諧振嗎?
然而,不僅僅是懷舊,更有反思。
《鄉愁中國》分行當、遊樂、風俗、勞作、器物、飲食六個篇章,原原本本地記錄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江南鄉村的生活方式。其中,王向陽寫到了水車。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一直像水車一樣緩緩而行,而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生活方式發生劇變,一日千裏,水車突然變成抽水機。親曆這場巨變,我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回得去的是今日的家鄉,回不去的是童年的故鄉。這既是他個人的鄉愁,也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甚至所有中國人的鄉愁的一個縮影!
王向陽的《鄉愁中國》,不僅是一次記錄、一種懷舊,更是一份中國知識分子的道義、責任與擔當。
四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此刻,二○一五年初夏,端午將至,在異鄉捧一疊《鄉愁中國》書稿,仿佛捧一杯穿越時光的雄黃酒,滋味醇厚而悠遠。我想,菖蒲菜場裏是有的,香袋藥店裏也是有的,詩歌朗誦會電視裏大概也是有的,杭州人端午必吃的“五黃”也是有的。那麼,孩子們在那一天會不會有空過端午節?會不會有我們童年時瘋了般的快樂?
鄉愁到底是什麼?是味蕾?是故土?是根基?是對一條大河未來走向的迷茫麼?
是為序。
二○一五年春,王向陽發來《鄉愁中國》書稿,並附上了一封長信,再次懇請我為他寫序。這一次,我說:“好。”
三
此刻,有請《鄉愁中國》裏那些迷人的文字。
文字是有氣質的,甚至是有魔力的。王向陽的文字,樸素、真誠,如同他憨厚的麵相,卻不動聲色地帶你緩緩進入一個充滿魅力的舊世界、土世界。文字像一隻有魔力的手,在你麵前畫了一幅幅畫,畫麵裏的故景、故人栩栩如生。最奇妙的是,畫麵漸漸模糊,他的故鄉、他的故人、他的往事、那些苦難與快樂慢慢幻變成你自己的故鄉、你自己的往事,你會聽見時光叩響你老家的門環,裏麵傳來你逝去的爺爺或奶奶的一聲咳嗽,將你在城市裏已然麻木的鄉愁瞬間喚醒,在午後發呆或者落淚。
這是一本如此接地氣的書,這是一本如此貼心的書,像春天從地裏剛挖出來的新鮮土豆。好好說話,好好講故事,卻讓人看到心裏去。文藝作品最高的水準,不就是心靈的諧振嗎?
然而,不僅僅是懷舊,更有反思。
《鄉愁中國》分行當、遊樂、風俗、勞作、器物、飲食六個篇章,原原本本地記錄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江南鄉村的生活方式。其中,王向陽寫到了水車。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一直像水車一樣緩緩而行,而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生活方式發生劇變,一日千裏,水車突然變成抽水機。親曆這場巨變,我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回得去的是今日的家鄉,回不去的是童年的故鄉。這既是他個人的鄉愁,也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甚至所有中國人的鄉愁的一個縮影!
王向陽的《鄉愁中國》,不僅是一次記錄、一種懷舊,更是一份中國知識分子的道義、責任與擔當。
四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此刻,二○一五年初夏,端午將至,在異鄉捧一疊《鄉愁中國》書稿,仿佛捧一杯穿越時光的雄黃酒,滋味醇厚而悠遠。我想,菖蒲菜場裏是有的,香袋藥店裏也是有的,詩歌朗誦會電視裏大概也是有的,杭州人端午必吃的“五黃”也是有的。那麼,孩子們在那一天會不會有空過端午節?會不會有我們童年時瘋了般的快樂?
鄉愁到底是什麼?是味蕾?是故土?是根基?是對一條大河未來走向的迷茫麼?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