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春時初入郢都(1 / 2)

春日時分,鶯飛草長。巍峨的郢都城外車如流水馬如龍,行人如織。幾位士官在混亂中勉強維持著秩序,不耐煩的大喊著“出示證件,排隊進城”。

這些競相入城者自然大多是為了科考。

說起這楚國科考,正是十五年前當朝太後下令推行,分為文試和武試兩科,以三年為一期,第一年和第二年分別由郡縣命題選拔,各郡縣取與人口相應的合格者,於第三年進京進行殿試。

參加殿試的文試者為一千人,武試者五千人。人數不同一來是由於楚國曆來有重武輕文之風,二來適合的文職比武職相較要少很多。

在這些人中,最後文試者取前一百名直接入職;武試者取前五百名。而不管文武,前十名均稱為進士,在議政的大殿行三跪九叩大禮後由皇帝親自唱名任職。其中前三甲又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科考新政為人津津樂道的除了寒門入仕,自然還有背後的深意——前幾名優秀的參試者有機會和皇家結親。

隨著新政的推行,這幾乎已經成了不成文的鐵律,這些年來不乏各種“駙馬爺衣錦還鄉”的佳話在民間流傳。因此每年的科考就成了楚國人除了吃飯之外的第一等大事,除了自己參考,各地百姓們還爭相比較起來,生怕自己生長的地方出的進士比鄰居少,如果當地出了進士乃至前三甲,自然是舉村乃至舉縣大事,必要吵得沸沸揚揚。

而此時正值科考以來第五次殿試。

“喂,看什麼看,證件拿出來!”一名士官攔下了麵前一輛褐篷馬車,喝道。

“就來就來,官爺稍等。”答話的是個年過半百,衣著質樸,但卻整潔幹淨的男子,看樣子不像尋常車夫,應該是個管家。他憨厚的點頭笑著,似乎對士官言語神情中的輕蔑毫不在意,一麵從懷中掏出一個巴掌大小,印蓋紅色官章的木牌,上麵整齊的記載著人員物件等相關信息,遞給士官。

“嗯?漢陽來的啊,”士官一麵看著木牌,一麵打量這位管家,麵色狐疑中帶著些驚訝,問道:“這後麵的三駕馬車也都是你們的?”

“是,是。”車夫仍然滿臉堆笑:“後麵車裏都是些隨身衣物、書籍,都登記在冊,官爺但查無妨。”

“看樣子你家少爺是個好學之人啊。”士官語氣緩和不少,眯縫眼中也沒有了先前的冷冽,示意幾個下屬去核查,又問道:“韓泉是哪一位?”

“正是在下。”淡青色的窗簾緩緩拉起,一個身著月白衣衫,二十多歲的少年探出頭來。

聲音柔和,似水潺動。看著這個模樣俊朗的少年此刻正對自己微笑示意,士官竟然莫名生起一股如沐春風的感覺。

“咳,咳。”士官下意識將頭擺向一旁,不再看他,繼續審查起木牌來。這時,一隻手輕拽了一下他的胳膊。一轉頭,原來是車夫不知何時已經下車來到他的身旁,不等他說話,車夫略帶神秘的從懷間掏出一個亞麻質地的錦囊,硬塞到了他手中。

士官皺起眉頭,墊了墊錦囊,立馬意識到裏麵裝的是銀子,而且就這重量應該還不少。趕緊環顧四下,將其收入囊中,小聲說道:“這是何意啊?你可知道賄賂官差該當何罪?可別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勾當。”

車夫嘿嘿一笑道:“不敢,不敢!大人您可別多心,我家老爺交代了,出門在外禮多人不怪。一點心意,不成敬意,嗬嗬。”

“嗯,還是大戶人家禮數周全。”士官幹咳兩聲,瞧了車夫一眼,又看了看韓泉,接著大聲對後麵檢查馬車的手下們喊道:“都檢查差不多了吧?有沒有異常?”

“沒有異常,隻是最後有一整車書,按理應該拆箱核對。”手下們一邊準備動手,一邊回應。

士官聽罷立即變了臉色,極不耐煩的擺擺手,怒道:“都是正緊人家的讀書人,還有什麼好查的?!放行!”

“是!”

喧鬧聲中,車夫和士官再次打過招呼,重新上車,一聲清喝,駕車隨著人流緩緩前行。車中的韓泉並未著急放下簾幕,而是深深看了一眼這座巍然屹立的城門,最後目光停留在城牆上的兩個古拙大字。

“郢都。”

韓泉喃喃自語。

“是呀少爺,”車夫也抬頭望向城樓,幽幽輕歎一聲:“夫人,老王又回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