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同一麵鏡子,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你對它笑,它也對你笑。持有怎樣的心態,也就決定擁有怎樣的命運,怎樣的人生。人的內心真的很神秘,有些想法會使人走向成功,也有一些壞的陰影會使我們越來越遠離成功。讓心理暗示幫助自悲、消極中的你走出困惑,走向成功。
貝爾效應--想著成功,成功的景象就會在內心形成
貝爾效應是由美國布道家、學者貝爾提出:想著成功,成功的景象就會在內心形成;有了成功的信心,成功就有了一半把握。
很多時候,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敢做。很多時候,不是想不到,而是不敢想。人的體內隱藏著巨大的潛能,在某種特殊的時刻,因為某種特殊的緣由,會點燃,會爆發。
貝爾效應就是要告訴我們,成功其實並沒有想象得那麼難,他有時需要的僅僅是你的勇氣,這正是一般人所缺乏的!
要是有三種不同的人生--轟轟烈烈、平平凡凡、淒淒慘慘,讓你選擇,你會選擇哪一種?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轟轟烈烈!但事實是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平平凡凡,甚至淒淒慘慘!為什麼不同的人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他們之間真的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嗎?當然不是的。成功者與失敗者的最大不同,就在於前者堅信自己會成功,而後者則不是。
英國前首相威廉·皮特還是一個孩子時,就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就一番偉業。在成長過程中,無論他身在何處,無論他做些什麼,不管是在上學、工作還是娛樂,他從未放棄過對自己的信心,不斷地告訴自己應該成功,應該出人頭地。這種自信的觀念在他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中生根發芽,並鼓勵著他鍥而不舍、堅忍不拔地朝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做一個公正睿智的政治家--前進。22歲那年,他就進入了國會;第二年,他就當上了財政大臣;到25歲時,他已經坐上了英國首相的寶座。憑著一股要成功的信念,威廉·皮特完成了自己的飛躍。
不論環境如何,在我們的生命裏,均潛伏著改變現時環境的力量。如果你滿懷信心,積極地想著成功的景象,那麼世界就會變成你想要的模樣。你可以達到成功的最高峰,也可以在庸庸碌碌中悲歎。而這一切的不同,僅僅在於你是否有成功的信念!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危言聳聽,會說成功哪會那麼容易。可事實是,隻要你相信,成功真的沒有想象的那麼難。
1965年,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在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成功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一些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誇大了,也就是說,他們在用自己的成功經曆嚇唬那些還沒有取得成功的人。
想到這裏,他認為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將是一個不錯的題目。不久,他把《成功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讀後,大為驚喜。驚喜之餘,他寫信給他的劍橋校友--當時正坐在韓國政壇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樸正熙。他在信中說:“我不敢說這部著作對你有多大的幫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
正如威爾·布雷登所料想的,這本書果然伴隨著韓國的經濟起飛了。這本書鼓舞了許多人,因為它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梁,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係。隻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你的時間和智慧夠你圓滿做完一件事情。後來,這位青年也獲得了成功,他成了韓國泛業汽車公司的總裁。
我們要說的是:有成功心態者處處都能發覺成功的力量。
自我發掘的決心,自我依靠的習慣,可以讓你變得越來越強大。拐杖是為跛足者而不是為健全的人準備的,無論是誰,如果企圖依靠精神上的拐杖走過人生,他一定不會走得很遠,也絕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成功者。
永遠地相信自己,想著成功,成功的景象就會在內心形成。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堅信自己一定能成功,那麼,最終你也一定會成功。要知道,你來到世間就是為了取得成功!
拿破侖·希爾博士在《心理創富法》一書裏麵認為自我暗示是一種樹立正確財富觀念的好辦法,並且首次提出六個自我暗示的“黃金”步驟。
第一步,你要在心裏,確定希望擁有的財富數字。籠統地說“我需要很多、很多的錢”是沒有積極作用的,你必須確定你所要求財富的具體數額;
第二步,確確實實地決定,你將會付出什麼努力與代價去換取你所需要的錢--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這回事;
第三步,規定一個固定的日期,一定要在這日期之前把你要求的錢賺到手--沒有時間表,你的船永遠不會“泊岸”;
第四步,擬定一個實現你理想的可行性計劃,並馬上進行--你要習慣“行動”,不能夠再耽於“空想”
第五步,將以上四點清楚地寫下--不可以單靠記憶,一定要記成白紙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