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講 禦醫禦藥 △三、清宮禦醫
清宮帝後看病,有新的特點:一是皇帝多懂點醫藥知識,二是西醫西藥傳入,三是漢醫、蒙醫、西醫在交流。下麵講幾個名醫故事。
清朝皇帝基本都懂一些醫藥知識,圖為清禦藥房的銀藥鍋
清朝時西醫西藥傳入,漢醫、蒙醫、西醫交流也更多,圖為清宮舊藏藥材
綽爾濟,墨爾根氏,蒙古族。天命中人,善醫創傷。時白旗先鋒鄂碩臨戰,中矢垂斃,綽爾濟為拔鏃,敷良藥,傷尋愈。都統武拜身被三十餘矢,已經昏死,綽爾濟令剖白駝腹,置武拜其中,很快蘇醒。有患臂屈不伸者,令先以熱鑊熏蒸,然後斧椎其骨,揉之有聲,即愈。(《清史稿·綽爾濟傳》卷五百二)蒙古醫士,長於外科,跌打損傷,有獨到處。
伊桑阿,清乾隆中期,以正骨起家。伊桑阿教授徒弟的方法是,將筆管削為數段,包在紙裏,打亂摩挲,使其節節都相接合。他用這種方法接骨,屢有奇效。故事,選上三旗士卒中懂骨法者,每旗十人,隸上駟院,名為“蒙古醫士”。他們平時不在太醫院,而分布在各旗裏。凡內廷人員有跌打損傷的,命其醫治,限日報愈,如果逾期,則受懲治。禮部侍郎齊召南墜馬,傷首,腦出。蒙古醫士以牛脬(pāo,膀胱)蒙其首,其創立愈。時有秘方,能立奏效。在蒙古醫士中,以伊桑阿最為著名。(《清史稿·覺羅伊桑阿傳》卷五百二)
又一例。耶穌會士馬國賢,在前往熱河途中,從馬上摔傷,頭部傷勢嚴重。康熙帝派蒙古醫士去治療。蒙古醫士對他頭上傷口,用填塞燒焦棉花治好。對摔傷的肋骨處,突然潑冰水,促使其肋骨複位。對重傷的頭骨,用帶子綁頭震動,使頭部錯位處複位。結果治愈了馬國賢的病。(轉引自關雪玲《清代宮廷醫學與醫學文物》)
吳鑒,安徽人。雍正中,官太醫院判。雍正帝苦頭風病,禦醫們束手無策,吳鑒一藥而愈。賞賜他,不接受。問他要什麼,願子孫以此為業,允許。(《醫宗金鑒》外科一門)
徐大椿,江蘇吳江(今蘇州市)人,為人聰明,長身廣顙,精慧過人。為學生時,探研易理,好讀黃老與陰符家書,無不通究,尤精於醫。他給人治病的故事,民間廣泛流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學士蔣溥病,乾隆帝命征召海內名醫,大椿被薦入都。徐大椿奏蔣溥病不可治,乾隆帝嘉其樸誠,命入太醫院。不久請求歸裏。後二十年又被召到京,已七十九歲,後卒於京師。(《清史稿·徐大椿傳》卷五百二)
皇帝是天下最難對付的患者。這種困難體現在三個方麵:保密性嚴,療效性高,風險性大。
第一,保密性嚴。舉一例。商景霨,浙江淳安人,明大學士商輅(lù)十世孫。商輅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是第一名。“終明之世,三試第一者,輅一人而已。”(《明史·商輅傳》卷一百七十六)景霨精醫學,任太醫院院判,醫術高,多奇效。清禮親王昭梿說:“予嚐鼻衄(nǜ,鼻出血),出血數升,公曰:‘督脈未絕,尚可醫治。’煮參數兩,飲之立愈。性直慤,撫諸弱弟甚友愛,所蓄醫金,盡為其弟盜用,殊不較也。供奉大內數十年,不泄漏禁中事,有詢之者,惟曰‘聖躬萬安’而已。有某太醫性便佞,好與儀、成藩邸交接,公立劾罷,曰:‘是人心術不純,不可侍上左右。’”(《嘯亭續錄》卷四)嘉慶帝賞他五品銜,以示榮寵。
第二,療效性高。宮中治病,首重療效。如療效不佳,常受申斥,甚至受到嚴懲。如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太醫院院使孫之鼎等,奉旨治療領侍衛內大臣頗爾盆痔漏複發症,病勢發展到臀部,濃血每天可流一碗,散發惡臭,病情嚴重。禦醫束手無策,隻得如實奏報。康熙帝對此不滿,在孫之鼎奏折上朱批:“庸醫誤人,往往如此。”不滿之情,躍然折上,禦醫得如,心驚肉跳!乾隆二十年(1755年),太醫院院使劉裕鐸領旨治療領侍衛內大臣伯依勒慎傷寒發疹之症,經過治療,病情加重,劉裕鐸急忙呈奏皇上。乾隆帝聞訊不滿,降旨內務府大臣:你去守著他們,看其如何治病。又如光緒帝死前一年,因為病情複雜,太醫久治不愈,而光緒帝心情煩躁,常對禦醫發泄不滿。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他諭示:“近來耳堵鳴響,日甚一日,幾不聞聲,屢服湯藥,寸效全無,名醫伎倆,僅止如此,亦可歎矣!”醫治療效果不佳,受到嚴厲申斥。(《清宮檔案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