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講 皇家敬畏 △三、齋宮齋戒(1 / 1)

第五十七講 皇家敬畏 △三、齋宮齋戒

皇帝祭祀前要先齋戒,並進銅人

祭祀是宮廷的重要典禮,凡是皇帝親祭,則要先期齋戒。祭祀與齋戒,是對受祭者誠敬的一種禮儀,表達對所祀之神的自省,也是對敬祀者的一種約束。齋戒時要外淨其身(沐浴),內淨其心(修省),講“三齋五戒”。“三齋”是大祀齋戒三日,“五戒”是不飲酒、不吃葷、不作樂、不理刑名、不近女色,以示敬誠。齋戒時進銅人,明製鑄銅人高一尺五寸,手執牙簡,大祀書“齋戒三日”,中祀書“齋戒二日”。據傳“銅人”是以唐朝著名諫臣魏征的形象鑄造的。

天壇齋宮是中國祭祀齋戒建築的傑作,圖為無梁殿

明帝齋戒在文華殿(或武英殿)。齋戒時,皇帝白天在文華殿的東室齋居,西壁上寫有“正心誠意”字樣,門楣上寫有“敬一”字樣,晚上在西室齋宿。當時文華殿西北有“省愆居”,為簡陋木製小屋,地基高三尺,木牆下不接地,好似大囚籠,國家逢大祀和遭大災時,皇帝要在這裏修省。崇禎年間,內外亂事不斷,崇禎帝多次來省愆居修省。

說到齋戒,必講齋宮。

天壇齋宮,坐西麵東,由兩重宮牆、兩道禦河圍護,平麵呈“回”字形清乾隆帝建齋宮後寢殿時,將內禦溝西麵填平,呈“冂”(jiōnɡ)字形。,有前正殿、後寢殿、鍾樓、值房等建築。齋宮正殿為無梁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高約18米,綠琉璃瓦廡殿頂,五間,殿內為磚券拱頂,沒有梁柱,殿前月台,崇基石欄。無梁殿是皇帝白天齋戒場所,殿內陳設樸素,懸乾隆帝禦筆“欽若昊天”匾。齋宮布局嚴謹,環境典雅肅靜,是中國祭祀齋戒建築的傑作。齋宮後寢殿,也是五間。乾隆帝《齋宮詩》雲:“引仗青旗出禁城,祥凝樓雪曉風輕。祈辛預日齋宮宿,又得新詩紀上庚。”(《日下舊聞考》卷五十七)先農壇齋宮在東外壇,圍牆護衛,清中期改為慶成宮。

宮內齋宮:雍正九年(1731年)在紫禁城內建齋宮,將齋戒儀式改在宮中進行。齋宮位於乾清宮東、毓慶宮西、景仁宮南,為獨立宮院。齋宮門內,兩進院落。前院正殿,齋宮5間,內懸“敬天”匾,為乾隆帝禦筆。宮內藻井,雕懸蟠龍。東暖閣為書屋,西暖閣為佛堂。後院為寢殿,初名“孚顒殿”,後改為“誠肅殿”,寢殿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東西配殿,各為3間。規定祭天、祈穀、常雩(求雨)等大祭,祭前三日,皇帝禦大內齋宮齋戒;祭地、太廟、社稷等中祀,祭前二日,在養心殿齋戒。養心殿東暖閣後室東一間小室,無窗,內有仙樓,為供佛之處,室內有床,為皇帝在殿內齋戒時寢室,有乾隆帝《禦製養心殿齋居詩》為證。

雍正帝於1731年在紫禁城內建齋宮,並將齋戒儀式放在宮中進行

清帝宿齋宮齋戒時,進銅人。自雍正十年(1732年)始,致齋之日,皇帝與王公大臣、宮中行走人員,都佩戴齋戒牌(胸牌)。《清會典》載:“齋戒牌木製,飾以黃紙,以清、漢文書齋戒日期。”齋戒牌,寬一寸,長二寸,形狀質地,各有不同,有方形,也有圓形,有銀、玉、木、象牙質地等,懸於衣襟之前(類似胸牌)。遇齋日,宮眷不得在其附近行走。齋戒期內,宮中各門額均懸掛齋戒木牌,結束後撤去。如遇祭天,齋戒三日,皇帝在齋宮隻住兩日,第三日住天壇齋宮。

天壇齋宮西為神樂署(神樂觀),是祭祀樂隊聯合演習的場所。裏麵的鼓,有兩麵、四麵、六麵和八麵等,笙簫管籥(yuè,古樂器),中和韶樂。

到天壇祭祀,明朝最勤的皇帝是成化帝和弘治帝,每年都親祭;最懶的是萬曆帝,在位48年,僅去天壇祭祀4次。清朝皇帝最勤的是康熙帝(87次)和乾隆帝(158次);較懶的是鹹豐帝(12次)。

開頭我提出:皇帝有敬畏之心嗎?有。我舉兩個史例。康熙帝一次在宮中設壇祈禱,長跪三晝夜,日惟淡食,不禦鹽醬,到第四日,步詣天壇,大雨如注,水滿兩靴,衣盡沾濕,步行回宮。其敬誠之心,諸臣莫不感動。(《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七十五)唐太宗說:“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懼群臣。”(《貞觀政要·謙讓》)所以,唐太宗時以“常謙常懼,日慎一日”自警。然而,明君有畏,昏君無懼。總之,做帝王將相,做平民百姓,常敬常謙,日勤日慎,都是應當去做的,也是很難做到的。人,不可沒有敬畏之心。學點曆史,以此共勉。

注:表格由天壇公園管理處於輝副主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