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華為公司以前有一位員工,後來被派去了美國,他曾這樣評價任正非:“你這個人隻能當老板,如果你要打工,沒有公司會錄用你。”可見,任正非的確是一個優勢與缺點並存的人。但也正因如此,他才清楚地知道,應該如何改善自身。
任正非說,一個人需要先正確地估計自己,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然後才能知道該如何提升自己,給自己製定合適的目標。比如《鈴兒響叮當》的作者約翰·皮爾彭特,他一直過高地估計自己,設計的人生目標最後都沒達到。直到87歲,他去參加聖誕平安夜聚會,途中趕著雪橇車的時候隨意哼唱出這首歌,才一躍成為舉世聞名的音樂家。
如今,《鈴兒響叮當》這首歌已經成為西方聖誕節裏不可缺少的歌。可見,我們隻有先了解了自己的位置,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然後我們的決定才能充分發揮作用。換言之,隻有認清自己與別人存在的客觀差距,我們才能有的放矢,高效地前進。
自創立華為以來,任正非從來沒有停止過學習的腳步,無論是他個人還是整個公司,都是如此。在他的帶領下,華為一直在向世界上最先進的組織學習。比如請IBM、埃森哲、HAY等國際知名公司幫助建立流程製度管理,十幾年投資超過100億美元。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任正非尤其推崇軍人的精神風貌,他向紅軍先烈學習“二萬五千裏長征”的精神,向美國西點軍校以及美國軍人學習他們的鐵血精神,甚至還從他們身上尋找創意和靈感。任正非說,通過向美軍學習,他收獲了很多珍貴的東西。
比如,美軍發現並首先運用了互聯網,美軍也是當今世界上利用互聯網最好的組織。再比如,美軍提出“班長的戰爭”“讓聽到炮聲的人呼喚炮火”,把美軍整體的能量賦予一線大頭兵。這一套管理完全被任正非吸收過來,並運用到了華為的管理中。
“不偷竊,不撒謊,不欺騙,也不容忍有此惡行的人。”這是西點軍校的律條,任正非也有同樣的信念。為了學習美軍,他在阿富汗戰爭期間到那裏待了一個月,親身感受美軍的真實律動。為了效仿美軍的管理體製,他甚至做了350億美元的預算。
任正非曾說起灰度哲學。事實上,其真實意義就是向所有的智慧開放,向最前沿的科學思想開放,向最新的技術思維開放,做到“海納百川,方能成其大”罷了。
任正非說,他自己其實就是個拿來主義者,從不給自己設限,隻用萬事萬物的真,來看待這個世界,來觸摸這個世界,來建設這全鏈接的世界,華為亦如此。
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留心處處皆學問。固然可以從書本上學到很多知識,但同樣可以從別人身上學到的長處,也會讓自身受益良多。
在信息化、科技化、全球化的今天,麵對宛如恒河沙數的知識信息庫,個人的學識和能力終究有限,而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生活環境、性格愛好以及受教育的程度又不一樣,這就注定了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因此,學會發現別人的長處,積極找出差距,進而彌補自己的不足,就可以使自己多一份智慧,少一點困惑,避免走上不必要的彎路。
總而言之,學無止境,學習別人的長處,讓自己的心靈和能力不斷成長,我們必定能比別人收獲更多。同時,我們也要知道,學貴有誠,亦有恒。隻有當我們抱著真心、虛心的態度,堅持不懈地執著,再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突破桎梏,學有所成。
比加班更重要的是,8小時的高效
前段時間,華為前副總裁李玉琢的一封書信,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深究其理,原來是李玉琢在辭職過程中,曾說到自己離職的原因是想要回北京照顧妻子,任正非就說了一句“這樣的老婆你要來幹嗎”,卻被過度解讀為“離職幹什麼,你可以離婚啊”。
一時間,華為老總鼓勵員工離婚的言論甚囂塵上。且不說這則傳言的真實性,單說人們為何願意相信任正非會說出這樣的話,說到底,還是因為華為由來已久的加班文化令人印象深刻。眾所周知,華為提倡“奮鬥文化”和“床墊文化”,本質就是加班再加班。
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其實任正非早在很多年之前就已經不再提倡一味地加班了。隨著華為的規模和發展前景越來越大,他和華為一眾高層越發認識到,單純靠加班是無法滿足華為快速發展的需要的。比起加班,更重要的是8小時上班時間的效率。
2016年9月28日,華為現任CFO、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時,就明確表示過:“如今的華為,早已不鼓勵加班了,我們希望員工能高效工作,在工作時間內完成工作任務。我們評價員工是以責任結果為導向,而不是看你是否加班。”
說起效率,這是很多人,乃至整個社會都在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我們個人而言,要如何做才能做到高效呢?其實方法真的很簡單,無外乎上班的8小時專心致誌,精力集中在我們的工作上。如果我們不能在工作時做到全神貫注,也就沒必要談效率了。除此之外,更多的時候,我們談論提高工作效率,實際上說的是如何提高我們做事的效率。
華為員工做事情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進行,不管再多的事情也一件一件完成,絕不同時做兩件或幾件事。事實上,華為的工作任務,其繁重程度早就已經名聲在外了,這也是很多新入職的員工常常感到不適應的原因之一。
不僅如此,華為還實行易崗、易職、易地的管理政策,員工通常都需要在不同的崗位上進行輪換。這種輪換往往要求員工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的工作,而且有些工作是屬於既煩瑣又頗具體量的那種。如何順利完成這些工作,就成了對員工的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