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從軍事的角度來看,袁崇煥是有罪的。縱觀寧遠之戰,努爾哈赤的真正目的可能並非寧遠城,而是覺華島,或者說他在打不下寧遠的情況下,轉移了攻擊目標。

覺華島在遼西的海灣上,距寧遠不過三十裏,是明軍糧食、器械的囤積和補給基地,派有水師駐守。打仗打的是什麼?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史上在沒有後勤補給的情況下,還能打勝仗的案例少之又少,糧草於軍隊而言,相當於生命。然而,覺華島的重要性還不僅僅隻是後勤補給基地,它同時與寧遠形成掎角之勢,隻要敵軍敢動寧遠,覺華島的兵力可隨時策應。

可是,袁崇煥隻顧死守寧遠,而忽略了覺華島。正月二十三日,後金軍大舉攻擊寧遠;正月二十六日,努爾哈赤隻留少數人佯攻,主力則去了覺華島。是時,海上冰封,大軍入侵,所向披靡,島上七千明軍以及七千多商民,無一幸免,八萬多石糧食、兩千多艘戰船被付之一炬,明軍在關外的補給基地被徹底摧毀。

作為當時寧遠城的最高將領,此是功是過?

後來的“寧錦大捷”也是如此。寧遠之戰後,袁崇煥開始修築寧錦防線。在國庫空虛的情況下,耗巨資修築這樣一道防線是需要勇氣的,然而出於戰略需要,似乎也是必要的,形成這樣一道牢固的防線,至少可以在敵軍侵略時,作為屏障,並做出反擊。

可是,任何一項戰略意圖,都需要從實際出發,當時明軍的戰鬥力,與後金軍相差懸殊。防線築好了,分兵駐守於各防線,其作用有多大?

天啟七年(1627)五月,皇太極率軍而來,寧錦防線全線崩潰,在極短的時間內,大、小淩河,右屯,鬆山,杏山等幾十座城池,一觸即潰,紛紛退守寧、錦兩座城池,修建的寧錦防線被後金摧毀,最後也是以死守而獲得此戰的勝利。

從上述的事件中不難看出,袁崇煥的戰略部署,帶有理想主義成分。那麼袁崇煥是否拖垮了明朝的財政,是實實在在的罪人呢?

當然不是。我們再來看當時明朝的形勢。薩爾滸戰役慘敗後,明朝上下幾乎沒有人可以擋得住後金鐵騎,加上黨派相爭,貪腐橫行,將士因兵餉不到位而嘩變之事屢有發生,官不思進,將不思戰,軍士訓練弛廢……在如此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一介書生,不計個人安危,敢以死相拚,以命相搏,拋棄一切向死而生,他不是英雄是什麼?

任何事、任何人,均須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袁崇煥究竟是功臣還是罪臣,當然也絕非由我來蓋棺定論。且這個人物在明史、清史以及現今的資料中,褒貶不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作為一個曆史愛好者,我隻能從浩繁的史料裏,提出一己之見,來書寫距我們四百年之遙的人物和事件。

但是,從軍事的角度來看,袁崇煥是有罪的。縱觀寧遠之戰,努爾哈赤的真正目的可能並非寧遠城,而是覺華島,或者說他在打不下寧遠的情況下,轉移了攻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