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節 感子故意長(1 / 3)

城門初開,一隊騎士護衛著幾輛大車逶迤前進。

正是張渙一行,奉祖父命往並州而行。

這是張渙真正意義上的離京出門,背後巍峨的長安城漸漸淡出視線。

劉逸打馬緊趕幾步,在張渙旁邊說到:“今日最好能走六十裏,程大哥已經在前麵備好了宿頭。若是錯過了,恐怕比較麻煩。”

張渙心不在焉的點點頭,頻頻回首回望長安方向。

一出遠門劉逸真就放開了心胸,躍躍欲試的樣子真叫人好笑。

“我們不過是跑跑腿,往並州送些普通家用。說白了就是探親,你現在的樣子看上去就像是大軍遠征。我估計機會倒是有的,不過可能沒有你想的那樣容易。所以不必糾結這些,心態放好一些。”

張渙不得不給他打個預防針,那幾個跟著他們一起出去的遊俠,正支棱著耳朵聽呢!

這年月府兵是一輩子兵,尋常百姓家想要當府兵都沒機會。

所以張渙並州一行就有不少人跟隨,都想在天兵軍謀個出身。

“十五從軍,擇選良家”大家都是一清二楚的。錯過了就再也沒有機會。我等也不是非要渙郎君替我等求情,隻盼望能有個為國出力的機會。哪怕做個副兵,我們也是求之不得。”劉逸心思通透,聽張渙這麼一說就提高聲音朗聲回答。

這就是大唐的現實,府兵自備兵甲武器參軍。還有大量的人衝,著那一百畝永業田奮不顧身。

許多人少小離家參軍,十之六七能夠回轉鄉裏。若是前隋或者國朝初立那幾十年,恐怕回鄉的都沒有三成。

錯過了十五,就算是想要加入府兵也隻能作為民夫和副兵。

當然,還有另一種捷徑——加入某位高級將領的衛隊。

張說的身份地位完全足夠,他們加入衛隊也有可能在以後立下功勞轉為正兵。

而且和將領們混的熟了,何愁沒有立功升遷的機會。

從長安到太原必渡黃河,過了黃河有三條路可走風陵渡、蒲津渡、龍門渡。

但是,最為安全便捷的就是出潼關走風陵渡。張渙等人車馬轔轔,帶著不少給祖父準備的貨物。其中當然少不了一些金銀財務,所以這是最佳的選擇。

潼關所屬華陰縣地處陝關中平原東端,居秦、晉、豫三省衝要之處。出了潼關就走出了渭南平原,也走出了關中大地。

一路上景致倒也有幾分可觀之處,一行人且行且歇倒也悠然快意。再往前走就到了著名的潼關鎮,眾人在此地歇腳補充一些糧草幹糧。

程震走南闖北對這些事情很熟悉,而且這次帶隊的還是張說的老親兵--張遠。

張遠比張定要年齡大些,更是比他穩重的多了。此時就由他出麵去關口報備,等待排隊出關。

潼關鎮雖然是出關前最後的歇腳地,可是這裏條件實在是簡陋的厲害。街麵上最多的就是車馬甌子,供來往人馬換乘歇腳。

當然他們也提供食宿,不過出關的隻是稍微停留。而入關的已經踏上了關中土地,往前就是華縣大城誰還會在此駐留。

街道上除了南來北往的販夫走卒,幾家賣山野特產的店鋪以外唯一有趣的就是醬菜鋪子了。

茶寮老頭操著一口濃重的渭南口音,重複好幾遍才大致聽懂他說的意思。

開隋九老越國公楊素地陵墓,就在往西三裏的山上。那麼荒僻張渙當然沒了興致,眾人就在茶寮裏閑聊歇腳。

等到天色泛黃,張遠才陰沉著臉的回來。

“渙郎君,也不知今日是怎麼了。我早早就遞上去文書,直到方才才有兵士答複說是‘出關人數較多,需要排隊等候’。”張遠狐疑的說到。

“不會吧,我看往來人員雖多但也沒有大量的積存滯留。不是運糧販馬的季節,也沒聽說哪出運送軍資。怎麼就需要等的那麼長的時間,是不是有問題?”程震也是有些不解。

張渙安慰到:“不需想的太多,或者是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部署也說不定。”

話雖如此,大家均感到有些怪異。

果然,就在張渙等人在茶寮將就了一晚之後。第二天張遠早早的就去關前等候,可是依然沒有什麼消息白白苦等一天。

眾人有些坐不住,張遠慚愧地對張渙說:“先前我等入關時也沒這麼麻煩,幾乎沒等多久就通關放行了。”

張渙點點頭說:“許是你們拿著軍中文書,這才方便通行。”

於是眾人隻好暫且在車馬鋪子裏講究,總比露宿荒野的強。每天裝裝卸卸也多有不便,隻能找個僻靜的小院將貨物暫時卸下。每日宿衛輪流守護,日夜警惕不敢離人。

接下來了三天仍然沒有消息,這下大家都知道這是遇到了變故。

張渙帶著眾人,親自前去關前問詢。等了一個時辰,才有一個將領裝扮的人出來露麵。

“你就是張渙?”那人看張渙衣著打扮比別人華貴,於是語氣輕佻的問道。

張渙心中不喜,耐著性子說:“正是在下,通關文書早已遞上。上麵我等籍貫姓名和官府開具的文書皆寫的詳細,不知將軍有什麼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