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這些文字中的一幕幕故事,就像邂逅一位“故友”,我思緒萬千,畫麵一下子跳到了1981年的那個夏天。
那年,我剛滿19歲,從河北師範大學師專班畢業,滿身稚氣,一腔熱血,跨入了石家莊市第四十中學的大門。當時父母都還是河北省冶金廳的幹部,對我從小管教嚴格。上班第一天,父親語重心長地叮囑我:“要聽黨組織的話,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工作,要為人師表。”我牢記父親的反複囑托,時時提醒自己是“靈魂的工程師”。第一年我就當了高一的班主任,上兩個班的化學課,並負責校團委的工作。
兩年後的初春,石家莊市教委有支邊任務,當時新疆南疆的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資源和條件都比較落後,很多渴望求知的孩子上學相對比較困難。這正是實現我的理想和抱負的時機,年輕的我熱血沸騰,毅然報了名。
那段歲月雖然艱難,但至今想起來還讓人懷念。這段經曆也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1983年4月11日,我踏上了西去的列車。光火車就坐了三天三夜,還不包括四天的汽車,七天後,我終於到達祖國最西北的邊陲小城——新疆阿克蘇地區的烏什縣。我被安排到烏什縣回漢中學教書。從城市猛然紮到一個文化、氣候、飲食習慣截然不同的環境裏,這裏比我預想的困難還要大得多。生活上一切都得自己勞作,工作條件之簡陋也是始料不及。最要命的是當時縣裏還沒有電視,報紙都是一周前的,信息閉塞。好在當地政府及時伸手相助,不斷鼓勵我,使我克服了困難,工作信心大增。
我當時向石家莊市教委領導和新疆烏什縣領導表了決心,一定勇挑重擔,不辜負邊疆人民的希望。在回漢中學兩年半的時間裏,我同時擔任高中文科、理科兩個班的班主任,還教高一、高二兩個年級的化學課,兩個春節都堅持和學生在一起,兩年半的時間從沒有離開過學生,把自己真正融入到了這個集體,擔起一個教師“傳道、授業、解惑”應有的責任,和師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對這個邊陲小城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盡管我離開新疆已30多年,但在那裏工作的情景仍然曆曆在目,我忘不了孩子們那一雙雙對知識渴求的目光,忘不了他們善良淳樸的麵孔和堅毅的性格,在那裏我已下定決心要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現在,我還和教過的學生們經常聯係,很多學生已成為了棟梁之材,他們正在為邊疆的安定和發展發揮著作用,我從心底裏感到欣慰和光榮。
完成支邊任務後,我回到了四十中,繼續從班主任做起,腳踏實地地工作,一點點收獲,一步步成長。2002年7月,我接任石家莊市第四十中學校長。我非常清楚,對於學校的發展,校長肩負著最重要的責任,一個校長的成敗影響著整個學校的興衰。我在傾力打造優質學校的同時,也不斷開拓創新辦學模式,在石家莊市開辦了第一所“國有民助”學校——求實中學。在大家不懈的努力下,兩所學校穩步發展,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驕人的成績。“觀念新、管理嚴、校風好、成績優”已成為學校的特點,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成為家長和學子們熱切向往的理想學校。
翻看這些文字中的一幕幕故事,就像邂逅一位“故友”,我思緒萬千,畫麵一下子跳到了1981年的那個夏天。
那年,我剛滿19歲,從河北師範大學師專班畢業,滿身稚氣,一腔熱血,跨入了石家莊市第四十中學的大門。當時父母都還是河北省冶金廳的幹部,對我從小管教嚴格。上班第一天,父親語重心長地叮囑我:“要聽黨組織的話,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工作,要為人師表。”我牢記父親的反複囑托,時時提醒自己是“靈魂的工程師”。第一年我就當了高一的班主任,上兩個班的化學課,並負責校團委的工作。
兩年後的初春,石家莊市教委有支邊任務,當時新疆南疆的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資源和條件都比較落後,很多渴望求知的孩子上學相對比較困難。這正是實現我的理想和抱負的時機,年輕的我熱血沸騰,毅然報了名。
那段歲月雖然艱難,但至今想起來還讓人懷念。這段經曆也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1983年4月11日,我踏上了西去的列車。光火車就坐了三天三夜,還不包括四天的汽車,七天後,我終於到達祖國最西北的邊陲小城——新疆阿克蘇地區的烏什縣。我被安排到烏什縣回漢中學教書。從城市猛然紮到一個文化、氣候、飲食習慣截然不同的環境裏,這裏比我預想的困難還要大得多。生活上一切都得自己勞作,工作條件之簡陋也是始料不及。最要命的是當時縣裏還沒有電視,報紙都是一周前的,信息閉塞。好在當地政府及時伸手相助,不斷鼓勵我,使我克服了困難,工作信心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