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允厥執中:“傳統課堂”與“改革課堂”的適切選擇(1 / 1)

2002年初中實施課程改革,我們稱之為新課改。實施新課改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是為了和國際教育接軌。十多年過去了,現在學校新上崗的教師都是那時實施新課改入學的學生,他們在教學中新課改的意識和教學風格又有多大變化呢?

各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和中高考的社會形勢直接關係到新課改的落實程度。在我看來在各地尤其是經濟發展一般的地區,在新課改落實的程度上,打了折扣,甚至遭遇逆襲。在學校的實際操作中,讓教師真正有意識地、主動地變革自己的傳統課堂,很多地方還沒有做到。新課改理念對很多教師來說,嘴上說好,心裏卻不這樣認為。在與一些有新理念的教師交流時,他們很想嚐試一些能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等特征的教學方式,但做到最後,往往都會以“無法完成知識點的教學任務”、“無法讓學生考高分”而無奈退縮,此類似改非改的現象比比皆是。這種“想改又怕”的教學改革心態,存在於我和我們學校很多教師身上。

校長在實施新課改的過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但校長不能離開社會、家長、學生的需求去談教育改革。校長們都明白“隻談分數過不好明天,不談分數過不了今天”、“隻重視分數會庸俗化,不重視分數會邊緣化”。在這種思想的驅動下,新教改效果打折扣是必然的。

新課程對於學生沒有難度,因為是第一次接觸,課堂的活躍,會讓大家興奮不已。而對於有經驗的老教師,由於授課的經驗慣性,貫徹新理念、打破老傳統肯定有困難,這些問題到目前也沒有很好地解決,更關鍵的是中考的“分分計較”,要以數字說話,不能不承認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提高分數上是高效的。我希望讓教師自主探索、體現新課改理念的課堂多出現,但如果要真正全麵放開課堂,我也害怕“課堂失序、分數低下”,導致社會和上級甚至教師的微詞,指責我們隻注重形式,導致學校被邊緣化,最終上麵和下麵都是彷徨不進。我覺得作為決策者,要根據本校的情況和現實中社會上的需求,采取一些相對合適的辦法。我們既不能完全一心盯住分數、紮紮實實地搞應試,也不能無視當前考試評價等因素的製約,不切實際地讓每位教師每節課都去追求理想化課堂。通過四十四中的教學改革和課堂觀察,我覺得越是過於追求理想和完美的設計方案,越可能讓人覺得與現實無法對接,如果考試效果不好,必然對“改革課堂”產生懷疑。隻有“折衷考慮”才是真正落實新課改的務實之舉。

我校的基本做法是初一、初二要求基本上是“改革課堂”。在保證及格率和平均分的基礎上,按照新課標要求和專家們的設計,按圖索驥,模仿先進,然後自主設計和發展。初三畢業班在保證升學率的基礎上,“傳統課堂”與“改革課堂”有機結合。初三務實的做法是,大部分還是以傳統的教學為主,確保適應中考的“教學質量”不下降。盡管初三教學任務繁重,我們也鼓勵教師,每學期拿出幾節課或者一個專題,認認真真地朝著自己的理想課堂,做一些教學研究和改進。另外就是在初三“傳統課堂”與“改革課堂”比重有多大。一是學科上有差異,理科的課堂改革相對於文科不盡相同。二是取決於教師學科素養和教學能力以及自己的想法,比如教師的教學水平很高,能有效地整合知識結構,合理調整各方麵的關係,我們就要求他要拿出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新理念下的教學探索,反之就可以傳統一些。

盡管新課改實施了十幾年,甚至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有了一些變化,但我還是覺得在課堂教學中,具備新理念和改革願望僅是第一步。現在對教育的投入與十幾年前相比,可謂天壤之別,但更多的是運用了更現代的教學工具,去高效對付不斷變換的考試形式,去爭取更高的分數。所以,我們還要找到合理的行動框架和實施方法,一要達到課改的目的,二要達到較高的分數,讓學生和家長們也能接受,否則我們新課改的各個目標就無法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