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章(1 / 3)

原序

草橋郎先生所著七修類稿。馳騁古今。貫穿子史百家之言而折衷之。籲。可謂富矣。嘉靖丙寅。先生春秋八十。猶日綜羣籍。參互考訂。客有慫之使成續稿。未及印摹。而四方好奇之士。購求恐後。先生持以示予曰。嚐辱子養德養身之教矣。操此末技。可愧也。然一得之愚。序以終教可乎。予聞古之好學者。忘食忘憂而忘其身之老。蓋其求之於內者專。故所以成其身者大也。今觀先生之書。古今疑義。辨析曲盡。至論時事。憂深言切。矻矻窮年。誠不知老之將至也。嗟乎。舉平生之精力。而從事於博聞立言之科。亦甚難矣。若以其嗜學之心。研窮性命。反求身心而有得焉。則所論著。又必有進於是者。昔衛武公年逾九十。猶日求箴儆以自益。故淇澳之詩。傳之至今。先生精神完固。可進於武公之壽。尚亦有武公之學哉。後有論次。當與淇澳之詩並傳無疑也。善不佞。敢以是附。

賜進士出身亞中大夫雲南右參政前奉敕提督兩省學政錢塘陳善撰。

●卷一·天地類

○遊閱古泉記

少嚐借人《癸辛雜識》、《齊東野語》二書,見其彼此出入,莫知孰先著也。第以《野語》大事多於《雜識》,而《雜識》卷帙又繁,因止錄其《野語》。今見《雜識》,比舊四分之一,若似道喪師江上等事,皆缺之,且無刻板,懊恨未錄。茲以原錄《閱古泉》一記附入《七修》,他日得梓,使人知宋末元初,吾杭紫陽、重陽,皆韓侂胄之園;而侂胄之宅,正今太廟巷地;而韓之園宅,自南而北沿西繞地二庵觀。今文內古跡,曆曆可考焉。文曰:

丁亥九月,餘偕錢菊泉至天聖觀訪褚伯秀,遂同道士王盤隱遊寶蓮山韓平原故園。山環皆秀古,絕類香林、冷泉等處;石多穿透,山斬絕,互相附麗,其石有如玉色者,聞匠者取為環珥之類;中有石?,杳而深,泉涓涓自內流出。疑此即為閱古泉也。?旁有開成元年六月南嶽道士邢令開、錢塘令錢華題名,道士諸葛鑒元書,鐫之石上。又南石壁上,鐫佛像及大字《心經》,甚奇古,不知何時為火所毀,佛多殘缺。又一洞甚奇,山頂一大石墜下,旁一石承之如餖飣然。又前一巨石,不通路,鑿一門,門上橫石梁。又有一枯池,石壁間皆細波紋,不知何年水直至此處,然則今之城市,皆當深在水底數十丈矣,深穀為陵,非寓言也。其餘磴道、石池、亭館遺跡,曆曆皆在,雖草木殘毀殆盡,而山秀潤可愛。大江橫於前,正見潮上如練然,其下府視太廟及執政府在焉。山頂更覺奇峭,必有可喜可愕者,以足憊不往。且聞近多虎,往往白晝出沒不常,遂不能盡討此山之勝。故書之以諗好遊者。

右記乃周密公謹所撰,周為宋末元人,閱古泉即今青衣泉也。記雲丁亥,至元廿四年也;雲下視太廟執政府,此宋官舍,見前祀典官署考。想初元元軍既北,宋人官舍遺址尚在耳。

○山水名數

《山海經》:禹曰:“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居地六萬四千五十六裏,出銅之山四百七十六,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與《管子》同。《管子·地數篇》:“地之東西二萬八千裏,南北二萬六千裏,其出水者八千裏,受水者八千裏。”予意移流開掘,古今應少更也,然而大略相去無何,非此則有望洋之歎矣。故於諸書拈出之。

○丹霄絳河

天之色蒼蒼也,《翰林誌》曰紫霄。唐有丹霄樓,何也?銀漢天河,白色也,而曰絳河,何也?蓋觀天者以北極為標準,仰觀而見者,皆在北極之南,故稱之曰丹、曰紫、曰絳,借南之色以為喻耳。

○吳會

吳會,《韻府》、《騰王閣序》皆指鬆江,《困學紀聞》指吳興、會稽二郡,且有範石湖之辯為據,是也。

○星石氣之母

昔聞先輩雲:金生水。五金豈能生水乎?蓋金即天星,凡見天星即晴,不見天星即雨,是以星應金,金生水也。餘獨謂未盡。夫金生水者,金為氣母,在天為星,在地為石;天垂象,地賦形,故石生雲而星降雨;天地氣交,星者氣之精,石者氣之形,精形合而水生焉。又按天文誌,以星動搖而為風雨之候,石津潤而為雨水之應,此非金生水,乃氣化之義歟?五行以氣為主,是以五行之序,以金為首也。

○諸井

世有火山,出西南夷,《水經注》謂似火出地中有焰。近楊升庵載火井於《丹鉛餘論》,以其泉發油,焫之然,人家取為燈燭。正德間,方顯於蜀之嘉定、犍為。予考嘉定之誌,雖古有其名,不如是也;犍為則誌所無。楊以乃積陽之氣所產,然則火山亦積陽而發之為火矣。世有鹽井,見於四川等地。近聞有墨井,出河南彰德府南郭村,井中產石墨,故名之。因思井乃人力甃成,古曰鑿井是也,恐墨石不能生於井中。若《中山經》所載天井,如處州南明山山隙間,不施人力,形圓如井。萊州天井山亦然,如此則石墨可生於中。故朱子解井為穴進出水之處,孫子之兵法曰:“地陷曰天井。”是皆雲天生之井也,惜未深究彰德者。

○口鼻

天食人以五氣,五氣由鼻入,鼻通天氣也;地食人以五味,五味由口入,口通地氣也。天陽有餘,故鼻竅未嚐閉;地陰不足,故口嚐閉,必因言語飲食而後開也。反此者病也。

○諺言晴雨

諺言“火日多雨”,蓋納音之數。以一火主五屬水,木三,金四,自然聲,是則納音雖火日,其實得一數,則天一已生水。土日,其實得二數,則地二已生火。至水日,其實得五數,則天五已生土矣。故火日多雨,土日多晴,水日多陰也。是以水日必變,由其水日實得上數。又久晴久雨,遇戊己天幹則變,亦此義也。

○穿井

世俗以開井明目,塞井損目,累指其事而借口於陰陽。予以泄地氣,非所宜也。及讀杜牧《塞廢井》文,雖如予見,而損目之說,自唐為然。又觀《神仙感遇傳》,則亦神其事矣。因將《玉曆通政》之法、《感遇傳》之日辰,錄之於稿,庶穿井者不至徒為惟信木士陽山、陰山之說。況二書人間所少,明目之事,或未有焉,省人力而獲吉辰,未必無補於陰騭之一端。

《玉曆》雲:“凡欲穿井處,於夜氣清朗時,置水數盆於其地,看何盆星光最大而明處,必有甘泉。”《感遇》雲:子午之年五月,酉戌十一月,卯辰為吉;醜未之年六月戌亥,十二月辰巳;寅申之年七月亥子,正月己午;卯酉之年八月子醜,二月午未;辰戌之年九月未申,三月醜寅;己亥之年十月申酉,四月寅卯。取其方位年月日時,即各福地雲。

○秦漢用夏正

《史記·年表》:秦不置閏,而為後九月。蓋以十月為正朔,故於當閏之歲,率歸餘於終,而為後九月耳。漢襲之不改,自高帝至文帝,皆書後九月,則是秦、漢皆以建亥之月為正朔,而自以建寅之月為正月也。若以建亥之月為正月,則前何為遽接後九月哉?況紀年皆自十月而起,而後漸次以至於正月,是十月非正月也明矣。但太初九年,始改歲自正月而起,而後正朔曆數始合為一耳。又《月令章句》:孟春以立春為節,驚蟄為中。又自危十度至壁八度,謂之豕韋之次,立春、驚蟄居之。則是漢以前,皆以立春為正月節,驚蟄為中。然此已太早。若又以十月為正月,則時方孟冬,豈宜立春、驚蟄也哉?觀此,則秦、漢用夏正而未嚐改月無疑。商正、周正,皆與夏正同。周祭酒已詳辨明,惜未及此。

○蓂梧起曆

嚐思蓂莢生於堯庭,初一日生一葉,十五日滿,而十六日則落一葉起矣,後月複生。梧桐一枝生十二葉,遇閏年則生十三葉。是天地生物,已先曉人曆之所以起也。

○經緯星

陽經陰緯,經之體縱,緯之體橫。天度以二十八宿為經縱,五星之躔為緯橫。縱靜而有常,故曰經星;橫動而出入,故曰緯星。

○晝夜百二十刻

嚐讀韓昌黎《紀夢》詩曰:“百二十刻須臾間。”注引董彥遠:“世間隻百刻,百二者,以星紀言也。”朱文公以為未詳。因憶三出林永叔之說《蠡海集》中趙督緣、王致道之論,三言雖殊而理則同。又同《管窺》外編而會萃之,細分十刻,並具其圖,庶尤明白也。不知當時文公何思不至此耶?

夫天行一周,晝夜百刻,配以十二時,一時得八刻,總而計之,共九十六刻。所餘四刻,每刻分為六十分,四刻則當二百四十分也;布之於十二時間,則一時得八刻二十分;將八刻截作初正各四刻,卻將二十分零數分作初初、正初、微刻。初初刻者,十分也;正初刻者;十分也。既有初初刻、正初刻,非一時十刻乎?一時十刻,非百二十刻乎?今因微刻分數概於初正二字,故不知耳。其它或以子午二時各得十刻,或以子午卯酉各得九刻,或以夜子時得四刻者,皆非也。此則十二時分刻之數矣。又按漢哀帝時,常用夏賀良百二十刻之說,亦未見行。與董言星紀,亦恐非也。茲以一時分圖於左。又嚐見一書雲:古無漏刻,晝有朝禺中晡夕,夜有甲乙丙丁戊,至梁武帝方置百刻。惜今忘之。

先初初刻(十分)

次初一刻(六十分)

初二刻(六十分)

初三刻(六十分)

初四刻(六十分)

正初刻(十分)

正一刻(六十分)

正二刻(六十分)

正三刻(六十分)

正四刻(六十分)

○吳王不知天文

《天官書》:東宮蒼龍,南宮朱鳥,西宮鹹池,北宮玄武。曰龍、曰鳥、以形而言;曰蒼、曰朱,以方位言也;鹹池、玄武,單指方位之地而言。《困學紀聞》引吳氏:以鹹池乃天潢南三星,名鹹池魚囿。然此豈總西方七宿哉?不知此鹹池自是畢宿一星,非西方日落之鹹池。又曰:何列參白虎於昴畢之後?尤為可笑。此不惟吳氏不知天文,王伯厚亦不知矣。

○天文難知

司馬公《通鑒》以魏為正統,本陳壽《三國誌》也。朱子《綱目》以蜀為正統,本習鑿齒《漢晉春秋》也。考之天文,熒感守心魏文殂,可以魏為正矣;他日月犯心昭烈殂,魏、吳無事,此又何以辯之?蓋當時之月分與日辰不同故也,心固步天歌以謂應當今之帝,彼時三國同時,月日各有所指。昔北朝高允與崔浩論漢五星聚東井之事,則由術家之差,非三國各方隅,日月時辰有所指耳。此天度幽遠難知,且不可輕泄也。

○北鬥九星

北鬥九星,雖在紫微坦處,坦內數也。第一天樞,二天旋,三天機,四天權,五玉衡,六開陽,七瑤光,並輔弼二星,謂之九星。此《北鬥經疏》與《靈台本》、《世行圖》同。但圖與台本無弼星,弼在垣門,又非也。《步天歌》與《星說》又並無之,未知何指?徐整《長曆》雲:北鬥下有二陰星,或是。此必黑者未見也。又《春秋運鬥》以搖光為招搖,非也。招搖自是氐宿一星,《楚辭補注》以招搖在七星外,是也。王伯厚不知天文,反以為誤。可笑。王冰注《素問》:九星謂之天蓬、天內等九星。不知何來,尤可笑。識此俟博。

●卷二國事類

○廟祀夫子像

漢以前,樂祖經師,習其道者,祀其人。東漢雖以聖師禮周公孔子,亦未有廟也。廟把自唐始,曆代加稱尊號而有像焉。嘉靖中,閣老張羅峰??奏去其像,用木牌,止稱曰:“先師。”

○張中

張中,字景華,臨川人,舉進士不第,遇異人,每談禍福多驗,常戴鐵冠,故人呼為鐵冠道人。至正四年,遇太祖於宿州,時太祖避暑臥大槐樹下,大吟曰:“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來不敢長伸腳,恐踏山河地理穿。”道人聽知,注目大駭,問其姓名,遂拜曰:“君大貴,他日驗也。”太祖問其姓名,答曰:“他日謁金門。”今人間所傳詩名鐵冠者,此也。

○文官品級階資

本朝文官品級,雖具於官製,不能逐一會同,階資則載於《梅山叢書》,人間所少,今會萃錄出,以便檢閱,乃一代之製也。凡九等焉,然品級則於各部屬所正副大使副之類,及各寺院監之首領。凡不入流品,不在清要者,俱不書入,階資則並因其先朝之官禦,皆以書之,使讀者知其源也。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宗人府宗人,左右宗正,左右宗人。

從一品: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正二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六部尚書,都察院都禦史,襲封衍聖公,真人。

從二品:左右布政。

正三品:太子賓客,六部侍郎,左右副都禦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詹事府詹事,應天順天府尹,按察使。

從三品:光祿寺卿,太仆寺卿,行太仆寺卿,鹽運使,布政司左右參政,苑馬寺卿,宣慰使。

正四品:左右僉都禦史,大理寺少卿,左右通政,太常寺少卿,少詹事,太仆寺少卿,行太仆寺少卿,鴻臚寺卿,應天順天府丞,宣慰司同知,按察司副使,苑馬寺少卿,各府知府。

從四品:國子臨祭酒,布政司左右參議,鹽運司同知,宣慰司副使,宣撫司宣撫。

正五品:翰林院學士,左右春坊大學士,尚寶寺卿,華蓋、謹身、武英、文化四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六部郎中,應天順天府治中,欽天監、回回監監正,左右春坊左右庶子,通政司左右參議,光祿寺少卿,太醫院使,大理寺左右寺丞,各府同知,王府左右長史,按察司僉事。

從五品:五軍都督府經曆,左右春坊左右諭德,六部員外郎,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尚寶寺少卿,司經局洗馬,各州知州,鹽運司副使。

正六品:尚寶寺丞,六部主事,太常寺丞,欽天監、回回監監副,太仆寺丞,行太仆寺丞,京縣知縣,太醫院判,兵馬司指揮,翰林院侍讀侍講,國子監司業,中都國子監司業,大理寺左右寺正,左右春坊左右中允,都察院經曆,各府通判,都司經曆,斷事,長官司長官,詹事府府丞。

從六品:大理寺左右寺副,左右春坊左右讚善,光祿寺署正丞,左右司直郎,翰林修撰,鴻臚寺左右寺丞,光祿寺寺丞,應天府推官,順天府推官,鹽運司判官,布正司經曆,理問所理問,各州知州。

正七品:五軍都督府都事,六科都給事中,監察禦史,京縣丞,太常寺博士,典簿,通政司經曆,大理寺左右評事,都察院都事,翰林院編修,行人司正,按察司經曆,都司都事,都司副斷事,各府推官,各縣知縣。

從七品:中書舍人,六科左右給事中,行人司司副,太仆寺主簿,光祿寺主簿,應天順天府經曆,翰林院檢討,各州判官,鹽運司經曆,布政司都事,理問所副理問。

正八品:各衙門知事,國子監丞,通政司知事,京縣主簿,太醫院禦醫,行人司行人。

從八品:翰林院五經博士,各府經曆,各縣縣丞,按察司知事,布政司照磨。

正九品:各縣主簿。

國朝文資四十六階:第一階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是正一品,加贈資,凡加贈資不實授,特進光祿大夫並漢官名,柱國楚官名,今並稱之。第二階特進光祿大夫,是正一品,升授資。第三階特進榮祿大夫,是正一品,初授資,榮祿因元舊資銜。第四階光祿大夫柱國,是從一品,加贈資。第五階光祿大夫,是從一品,升授資。第六階榮祿大夫,是從一品,初授資。第七階資德大夫,正治上卿,是正二品,加贈資。第八階資政大夫,是正二品,升授資。第九階資善大夫,是正二品,初授資,資德、資政,資善三銜,並因元舊製,惟正治上卿為新設。第十階正奉大夫,正治卿,是從二品,加贈資。十一階通奉大夫,是從二品,升授資。十二階中奉大夫,是從二品,初授資,正奉、通奉、中奉三銜,並因宋舊製,惟正治卿為新設。十三階正議大夫,資治尹,是正三品,加贈資。十四階通議大夫,是正三品,升授資。十五階嘉議大夫,是正三品,初授資,正議、通議二銜,並因隋舊,嘉議則因元製,惟資治尹為新設。十六階大中大夫,資治少尹,是從三品,加贈資。十七階中大夫,是從三品,升授資。十八階亞中大夫,是從三品,初授資,大中大夫資銜並因唐製,亞中大夫則因元舊資銜,惟資治少尹為新設。十九階中議大夫,讚治尹,是正四品,加贈資。二十階中憲大夫,是正四品,升授資。二十一階中順大夫,是正四品,初授資,中議、中憲、中順資銜,並因元舊製,惟讚治尹為新設。二十二階朝請大夫,讚治少尹,是從四品,加贈資。二十三階朝議大夫,是從四品,升授資。二十四階朝列大夫,是從四品,初授資,朝請、朝議資銜,並因隋舊,朝列則因元舊資銜,惟讚治少尹為新設。二十五階奉政大夫,修正庶尹,是正五品,加贈資。二十六階奉政大夫,是正五品,升授資。二十七階奉議大夫,是正五品,初授資,奉政、奉議資銜,並因元舊製,惟修正庶尹為新設。二十八階奉直大夫,協正庶尹,是從五品,加贈資。二十九階奉直大夫,是從五品,升授資。三十階奉訓大夫,是從五品,初授資,奉直因宋舊資銜,奉訓因元舊資銜,惟協正庶尹為新設。三十一階承德郎,是正六品,升授資,因元舊製。三十二階承直郎,是正六品,初授資,因宋舊銜。三十三階儒林郎,是從六品,升授資,因唐舊銜。三十四階承務郎,是從六品,初授資,因宋舊銜。三十五階文林郎,是正七品,升授資,因唐舊銜。三十六階承事郎,是正七品,初授資,因隋舊製。三十七征事郎,是正七品,初授資,因隋舊銜。三十七階征仕郎,是從七品,升授資,改隋舊銜。三十七階征仕郎,是從七品,升授資,改隋征事之銜作征仕郎也。三十八階從仕郎,是從七品,初授資,亦改隋從事之銜為從仕也。三十九階修職郎,是正八品,升授資。四十階迪功郎,是正八品,初授資,並因宋舊銜。四十一階修職佐郎,是從八品,升授資。四十二階迪功佐郎,是從八品,初授資,並係新設。四十三階登仕郎,是正九品,升授資。四十四階將仕郎,是正九品,初授資,並因唐舊銜。四十五階登仕佐郎,是從九品,升授資。四十六階將仕佐郎,是從九品,初授資,並因元舊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