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鷗飛域外終森立(1 / 3)

森鷗外的創作生涯不算長,前後也就十五六年。始於1890年,陸續發表“留德三部曲”《舞姬》《泡沫記》《信使》。1894年以後,由於軍務繁忙,有將近十五年未寫小說。直到1909年,才重返文壇,重要作品有:《性欲生活》(1909),《杯子》《青年》《花子》《遊戲》《沉默之塔》(1910),《妄想》《雁》(1911),《興津彌五右衛門的遺書》(1912),《阿部家族》(1913),《山椒大夫》《魚玄機》《最後一句話》(1915),《高瀨舟》《寒山拾得》《澀江抽齋》(1916),等等。因是業餘寫作,作品以中短篇為主。本書限於篇幅,隻精選其中的八篇,俾讀者能嚐鼎一臠。

《舞姬》是森鷗外的處女作,也是成名作,被譽為日本近代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小說通過青年官吏豐太郎與德國女郎愛麗絲的愛情悲劇,表現豐太郎自我覺醒後,在強大的天皇專製政權與封建因襲勢力的壓製下,不得不與現實妥協的悲哀。題材是作者根據留德的一段經曆演繹而成。1888年9月,森鷗外回國不久,即有一名也叫愛麗絲的德國女郎追蹤而至。森鷗外懾於官僚機構的重壓與封建家庭的專製,不能不“考慮到日本的國情與森家的處境”,讓家人出麵斡旋,德國女郎最終頹然而返。但誰又能知道森鷗外內心的創痛?所以,兩年後發表的這篇小說,既是其真實情感的流露,也是作者的一種態度。雖然不能斷言豐太郎即是作者本人,不過,在豐太郎的身上,確有作者的影子在。小說的結局,是豐太郎犧牲愛情,走上求取功名之路,也是作家本人所做的選擇。這固然反映了森鷗外思想的局限,但也應看到,以個人之渺小,處於當時那樣的時代,如何能與強大的權力機構和封建的因襲勢力相抗衡?森鷗外的女兒森茉莉曾說,父親身上有一頭獅子,意謂森鷗外有種叛逆精神。然而,那實在是頭受傷的獅子。盡管鷗鳥一度外飛,越出國境,在異域的時空裏,掙脫無形的羈絆,放意肆誌,高揚浪漫精神,可一旦回到日本的現實,卻不得不屈服、隱忍,壓抑自我。小說所表現的個性與封建家族、自我與權力機構的矛盾,實已超出功名與愛情的對立,凸現了日本現代化過程中,最根本也最具普遍意義的問題。名作家佐藤春夫說得好,《舞姬》寫的是“封建的人轉變為現代人的精神變革史”。

像這類表現個性解放的反封建主題,貫穿於日本文學現代化的始終,也是森鷗外創作的根本精神。隨後發表的《泡沫記》(1890)與《信使》(1891),也屬其留德生活係列小說,圍繞同一主題——人的覺醒展開。作者以同情與讚美的筆調,塑造了兩個具有獨立精神與高貴品格的女主人公形象。《泡沫記》中的模特兒瑪麗,盡管處境卑微,依然潔身自好,寧死也不肯委身於惡勢力,始終維護她做人的尊嚴。《信使》中的伊達小姐,則喊出“我雖生為貴族之女,但我也是人”,抗議封建門閥犧牲愛情的婚姻製度。

森鷗外的創作生涯不算長,前後也就十五六年。始於1890年,陸續發表“留德三部曲”《舞姬》《泡沫記》《信使》。1894年以後,由於軍務繁忙,有將近十五年未寫小說。直到1909年,才重返文壇,重要作品有:《性欲生活》(1909),《杯子》《青年》《花子》《遊戲》《沉默之塔》(1910),《妄想》《雁》(1911),《興津彌五右衛門的遺書》(1912),《阿部家族》(1913),《山椒大夫》《魚玄機》《最後一句話》(1915),《高瀨舟》《寒山拾得》《澀江抽齋》(1916),等等。因是業餘寫作,作品以中短篇為主。本書限於篇幅,隻精選其中的八篇,俾讀者能嚐鼎一臠。

《舞姬》是森鷗外的處女作,也是成名作,被譽為日本近代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小說通過青年官吏豐太郎與德國女郎愛麗絲的愛情悲劇,表現豐太郎自我覺醒後,在強大的天皇專製政權與封建因襲勢力的壓製下,不得不與現實妥協的悲哀。題材是作者根據留德的一段經曆演繹而成。1888年9月,森鷗外回國不久,即有一名也叫愛麗絲的德國女郎追蹤而至。森鷗外懾於官僚機構的重壓與封建家庭的專製,不能不“考慮到日本的國情與森家的處境”,讓家人出麵斡旋,德國女郎最終頹然而返。但誰又能知道森鷗外內心的創痛?所以,兩年後發表的這篇小說,既是其真實情感的流露,也是作者的一種態度。雖然不能斷言豐太郎即是作者本人,不過,在豐太郎的身上,確有作者的影子在。小說的結局,是豐太郎犧牲愛情,走上求取功名之路,也是作家本人所做的選擇。這固然反映了森鷗外思想的局限,但也應看到,以個人之渺小,處於當時那樣的時代,如何能與強大的權力機構和封建的因襲勢力相抗衡?森鷗外的女兒森茉莉曾說,父親身上有一頭獅子,意謂森鷗外有種叛逆精神。然而,那實在是頭受傷的獅子。盡管鷗鳥一度外飛,越出國境,在異域的時空裏,掙脫無形的羈絆,放意肆誌,高揚浪漫精神,可一旦回到日本的現實,卻不得不屈服、隱忍,壓抑自我。小說所表現的個性與封建家族、自我與權力機構的矛盾,實已超出功名與愛情的對立,凸現了日本現代化過程中,最根本也最具普遍意義的問題。名作家佐藤春夫說得好,《舞姬》寫的是“封建的人轉變為現代人的精神變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