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魯迅曾將《儒林外史》一書概括評價為“雖雲長篇,頗同短製”,意思是說它雖然是一部長篇小說,但卻是由一個個人物先引出各自的故事,再勾連在一起的,如同一堆短篇小說大集合。
作者塑造人物時,將故事情節進行了戲劇化的處理,運用平淡的敘事口吻向讀者講述每個故事的起承轉合,使讀者既能讀出每個故事中的喜劇效果,又能體會到其中的悲劇內涵。
文中的很多故事告訴我們:自從科舉製度滲透當時社會,士人孜孜不倦地循著這條所謂的自我救贖之路,或被迫、或被誘地離開了他們曾一度生活的環境,試圖通過尋找“正確”觀念確立生存之道,如範進、周瑾等人對入仕有著一種病態的狂熱等。我們也看到這個社會中也有很多試圖與“正確”觀念進行對抗的人,如杜少卿、婁氏兄弟等,可是他們表現出的灑脫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空虛。這種“正確”觀念不僅彌漫在科舉中,更體現在匡超人、郭孝子等人身上。他們的種種行為或是因為常年漂泊產生的不安全感所致,或是因為需要尋找時機發泄壓抑心中的欲念所致,最終反噬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