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演講稿:現場演講的主要參考(2)(1 / 3)

事物是辯證的,問題總有多麵性,但由於我們認識上的局限性或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規律性的影響,我們在表達某一觀點時往往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或隻講其一,不講其二。當然,堅持和強調“這一方麵”是應該的,因為它也是正確的公認的觀點,但如果我們顧此而失彼,就會妨礙認識的深入和工作的改進,因為隨著事物的發展,堅持和強調“另一方麵”的意義也非常重要。如果演講者能由此及彼,即在不否認現有觀點的前提下,敏銳地發現問題的“另一方麵”並適當加以強調,就能達到演講觀點深、新並舉的目的。

◎ 由淺入深

索尼公司的創始人井深大曾於1971年出版過一本極為暢銷的書《始於幼兒園為時過晚》。當時人們普遍認定的是:大學教育的基礎在中學,中學教育的基礎在小學,而井深大則把問題再深入挖掘一層,認為還要重視幼兒園的教育,最後的結論是:不!始於幼兒園也已經太遲。從大腦生理學的角度來看,生下來的嬰兒具有100億以上的腦細胞,同沒有“接線”的計算機一樣,在這樣的頭腦還沒有成熟時,是否給予刺激,將決定“接線”即組成頭腦的形狀的好壞,所謂“接線”在四歲時要完成60%,八九歲時要完成95%,十七歲時要全部完成,所以,在幼兒時,如果缺乏良好的刺激是不行的。

這雖然不是一個演講實例,但從思維的角度來說,對演講的創新思維無疑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有時關於某一問題已形成結論並被人們當做定論廣為接受,似乎再也沒有思考下去的必要了,但實際情形遠非如此,隻要我們再往前走一步,就會發現“風景那邊更好”。

◎ 舊話題出新的方法

演講的成功首先要靠新穎的內容、獨到的見解,而在演講中常常會有老話重提的問題。特別是那種命題式或半命題式的演講,大家講同一主題,或同一範圍的話題,很容易彼此雷同,落入他人窠臼。並且,同題演講,時間長了,聽眾也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從而出現“審美疲勞”。如何使你的演講別出新意呢?

1. 以精彩的開頭,在聽眾“疲勞”前抓住他們

在一次演講賽上,前麵已經有許多選手講過了,輪到最後一位上場時,觀眾有些坐不住了。這位選手上場的第一句話便說:“該講的前麵的同誌都講了,我是上台來打句號的。不過在句號未畫圓之前,我還想先打個問號……”

這樣的開場白很有特色,馬上就能引起聽眾的興趣。精彩的開場白最好是在撰寫講稿時就事先準備好。

講老話題不像新話題那樣有吸引力,如果開頭的兩三分鍾抓不住聽眾的心,聽眾便會走神。其實,不管多麼老的話題,當演講者剛走上講台時,聽眾總會有瞬間的新鮮感,你就應當設法抓住這種稍縱即逝的契機,找到一個妙趣橫生的開頭,以避免或延緩聽眾厭倦情緒的出現,為成功奠定基礎。

2. 構思演講稿時,在平常的思維套路中選擇切入點

要講“學習雷鋒精神”這個題目,你在準備講稿時,不妨這樣來入題:先不做評價,隻對雷鋒的具體事例做一些白描式敘述,然後再似貶實褒地寫道:“雷鋒的所作所為,不像陳景潤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那樣,需要淵博的知識和超人的智慧,也不像董存瑞炸碉堡、黃繼光堵槍眼那樣需要獻出生命,誰願做,誰想做,都可以做到。不過……”這樣的思路,就會使人覺得比較新鮮。

一般來說,演講稿的撰寫一定要選擇好切入主題的視角。特別是講老話題或同題演講時,更要避免按人們所熟知的套路去行文,而要善於找到新的切入角度,以便使人在習以為常的講法中聽出與眾不同的味道。

3. 在眾口一詞的結論中挖掘獨到見解

某地舉辦“愛我神州”演講賽。演講者們個個激情滿懷,盡情謳歌我們偉大祖國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曆史,幾乎無一不談及雄偉的萬裏長城、領先世界的四大發明,以及文明卓著、地大物博等。一個一個如此講下去,評委和聽眾都感到有些疲勞和厭倦。輪到最後一個選手上台了,他一開口,就把會場的氣氛改變了。他說:

“同誌們,前邊的同誌對我們偉大祖國悠久的文明史、雄偉壯觀的長城和給世界文明帶來飛躍發展的四大發明進行了充分的謳歌。聽著這些,我們不能不承認,我們祖國擁有這一切,的確令人自豪,讓人感到神聖和可愛。(說到此,他突然把聲音提高八度)但是,我認為,隻有這些還不夠!因為,長城盡管又高又長又厚,卻沒能擋住侵略者的鐵蹄!指南針是我們祖先的發明,卻引來了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者,引來了帝國主義的戰艦,引來了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火藥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閃耀,但卻使外國強盜刀劍換槍炮,爭我家園國土,奸殺我華夏同胞!至於潔白紙張的創造,正好方便列強與我簽訂種種不平等條約,寫下喪權辱國的幾十條、上百條……(此時,他開始激動了)是的,我們的祖先,曾是何等榮耀!我們的祖國,曾是怎樣的富裕、強大過!但是我們又清楚地知道,這一切終歸是祖先的,是祖先的驕傲!我們,後世的炎黃子孫們,絕無權力在祖先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大吹大擂!古話說,好漢不提當年勇,我們怎能忘記自己肩上的重任!(掌聲)祖國,隻有在我們的辛勤勞動中,在我們粗糙的大手中,變得在全世界範圍內領先,變得強大、富裕,才遂了我們的意,才稱了我們的心!(熱烈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