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的修改順序,與演講稿的起草順序和聽眾聽講的順序並不相同。起草演講稿時,人們是遵循存在決定意識的運動規律,從材料開始,即先有信源,然後根據材料提煉主題,再根據主題的要求組織材料,最後通過語言進行表達。而聽眾聽演講的順序則是首先通過接受語言信息,了解演講的內容,再根據內容來領會演講者的用意所在。那麼,修改的順序如何呢?它必須統觀全局,從大處著眼,先校正主題,然後根據主題要求,采取增、刪、調、變、修等手段,由內容到結構、到語言進行修改。它遵循著“先整體,後局部”和“先觀點,後材料”的法則,順著觀點—材料—語言的順序進行。
從修改的範圍看,演講稿的修改,主要包括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麵。具體來講,即校正觀點,增刪材料,調整結構,變換手法,修飾語言等。
1. 校正觀點
首先通讀全文,看演講意圖是否表達清楚。每篇講稿,必然有一個統領全篇的基本觀點,有時還可能有幾個與之相呼應的小觀點。這些觀點都應該正確、鮮明、新穎,且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檢查和修改,首要的方麵就是校正、提煉和深化演講的主旨。如果發現主題渙散,觀點模糊,立意不高,則必須堅決改正,不可抱殘守缺。否則,必然導致演講的失敗。
2. 增刪材料
材料是形成演講稿的基礎,觀點統領材料,材料說明觀點。材料要求充分、典型、新鮮。修改材料主要采取增、刪、換的方法。如果某些事實材料和事理材料不充分,演講內容就會顯得單薄,因此,必須增添和補充一些材料,使內容顯得完整、充實、豐滿。如果材料過多,形成堆砌,就會使演講內容顯得臃腫、拖遝,甚至衝淡或淹沒主題,對此必須削枝強幹,刪除多餘的材料。如果某些材料未經驗證,或者比較空泛,不夠典型,或是顯得陳舊,不夠新穎,就要采取斷然措施,加以調換,重新精選。增、刪、換的最高準則,就是要實現材料和觀點的高度統一。
3. 調整結構
結構是演講稿的骨架,是根據演講主旨要求,將材料構成有機整體的組織形式。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層次安排、段落劃分、過渡銜接等,均要求能更好地為表現主題、突出主題服務。如果發現結構鬆散,殘缺不全,或者輕重倒置,前後脫節等現象,必須進行修改調整,做到結構嚴謹,合乎邏輯,詳略得當,過渡自然。
4. 變換手法
演講雖然以說理論證表情達意為主,但其手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根據演講的對象、時間長短、環境狀況等情況,應采取不同的策略,力求新穎生動、豐富多變,克服程式化的單一表現手法。
5. 修飾語言
演講的語言要求準確、鮮明、生動。在語言的推敲潤色上,必須舍得下工夫。千錘百煉,方能日臻完美。特別是要上口入耳,既有利於講,也有利於聽。要從全文需要出發,把它放在整篇文章的具體語言環境中去衡量,盡量改掉那些含混不清、生僻拗口、紊亂花哨、晦澀簡古、平板乏味的語句。同時,要注意標點符號的正確運用,力爭準確無誤地表達思想感情。
演講稿修改完成後,要通過試講進行全麵檢驗,最後出清稿。
◎ 認真修改,精益求精
認真修改是演講稿趨於完善精美的條件。好的演講稿往往都是幾易其稿,甚至經過幾十次的修改才形成的。
寫完後,至少看兩遍。寧可將小說的材料縮成速寫,絕不將速寫的材料拉成小說。
修改演講稿的方式和修改文章一樣,要考慮主題、材料、結構、語言等各方麵的因素,注意在深化主題、訂正觀點、增刪材料、調整結構、推敲語言等諸方麵多下工夫。既要有對總體內容構成方麵的考查,也要有對遣詞造句等細微之處的推敲。總之,要做到精益求精。
演講詞句的錘煉
詞彙是支撐演講的根本,演講要選擇易於被聽眾理解和接受的詞彙,選好詞並不代表有了好的演講稿,我們還要錘煉演講語句,並且要注重辭章的使用。
◎ 演講的選詞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充實的,作品比歲月還多。
唉!這堅強的,永不知疲倦的工作者,這哲學家、思想家,這詩人、天才,在我們中間,過著暴風驟雨般的生活,充滿了鬥爭、爭吵、戰鬥,一切偉大的人物在每個時代遭逢的生活。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紛爭與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光榮,步入了墳墓。從今以後,他和祖國的星星在一起,輝耀於我們上空的雲層之間。
你們站在這裏,有沒有羨妒他的心思!
各位先生,麵對這樣一種損失,不管我們怎樣悲痛,就忍受一下這些重大打擊吧!打擊再傷心,再嚴重,也先接受下來再說吧。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不時有偉大的死亡刺激充滿了疑問與懷疑的心靈,因而對宗教信仰發生動搖,這也許是適宜的,這也許是必要的。上天使人民麵對著最高的神秘,對死亡加以思維,知道自己做的是什麼。死亡是偉大的平等,也是偉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