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調動聽眾的情緒(2)(1 / 2)

在聖誕之夜的特定氛圍中,演講者娓娓述說共同的血緣、文字、信仰、理想,以及在共同奮鬥中結下的同誌般的情誼。這些共同的體驗把彼此的心連在了一起,實現了雙向交流,喚起聽眾溫馨親切的心理感受。

◎ 使用反問法

演講中的反問句並不需要聽眾來回答,而是一種表達強烈情感、進行雙向溝通的手段。以反問的方式來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能激起聽眾心中的波瀾,把演講推向高潮,增強演講的鼓動性和感染力。

一篇名為《我不願做這樣的飛鴿》的演講詞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們怎能嫌棄腳下的土地,難道她不是960萬平方公裏的組成部分?我們怎能嫌棄大別山貧窮,難道她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模樣?難道祖國的兒女隻有躲開的理由,而沒有建設的義務?難道一個新時代的人,一個有血氣的青年能做這樣的“飛鴿”?

可以看出這一連串的反問,寓答於問,反複激發,句句扣人心弦,字字催人猛醒,使聽眾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

◎ 適當使用想象手法

人的一切行為都離不開想象。在演講中,運用想象激發聽眾的心理共鳴,變演講者的有意想象為聽眾的無意想象,變演講者的創造想象為聽眾的再造想象,通過演講者繪聲繪色的描述和生動形象的比喻,使聽眾在內心再現演講者描述的藝術境界,從而心馳神往,深受感染。

使用想象手法更容易喚起聽眾共鳴,使其接受自己的演講。

總之,演講者要善於根據不同的內容、形式、語境、對象等,選擇恰當的手法,叩擊聽眾的心扉,震撼聽眾的心靈,喚起聽眾的共鳴。當然,也可以綜合運用幾種手法,對聽眾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多渠道的心理激發,打動聽眾、征服聽眾,取得最佳的演講效果。

縮短心理距離

美國的汽車製造業一直處於激烈的競爭之中。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一向很有名氣的美國汽車公司,受到福特、通用兩大汽車公司的聯合夾擊,銷售銳減,庫存嚴重,營業額直線下降。一天上午,公司會議室裏坐滿了神情嚴肅的股東,大家一言不發,在等一位據說能挽回敗勢的神秘人物。片刻,會議主席引進一位看上去30多歲、相貌迷人、輕鬆自信的女士。主席說道:“我們討論如何奪回市場,應該聽聽廣告界人士的意見。這位是瑪麗·威爾斯女士。”沒有掌聲,隻有一雙雙冷漠的眼睛,一張張板著的麵孔。對此,瑪麗鎮定自若。隻見她親切一笑,滿含柔情地開始演講:“我非常理解各位的心情,也深切了解我的力量遠不足以為各位分憂。事實上,活力存在於各位自己,根本無需外人分擔。”

短短幾句話,看似平常,卻包含著巨大的心理作用。首先,它似春風,消融了會場的冰雪;其次,它不是生硬的說教,而是真誠的理解、平等的交流;再次,也是最重要的,這些股東們都是企業界的強人,雖身處逆境,但不甘心失敗,總想憑自己的力量擺脫困境。瑪麗的話一下子抓住了股東們的心。

“雖然貴公司的命運掌握在各位自己手中,但是別人的一點微不足道的小意見,也很有可能啟發各位的靈感,去找出挽回頹勢的良方。”瑪麗接著講下去,“坦白地說,貴公司的汽車在設計上、造型上都敵不過福特車,但有一點卻是可以不輸給它們的,那就是對顧客的愛心……”

瑪麗真誠、坦率地指出了公司的弱點與優勢,使股東們對自己的公司有了清醒的認識。此刻股東們不再懷疑演講者,而是對她佩服極了。他們看著瑪麗,急於想知道:改變自己公司的力量在哪裏呢?瑪麗乘勢擴大戰果,熱情講道:“各位千萬不可深藏不露,要想法把自己的優點強調出來,要讓消費者了解你們對顧客的愛心!”精彩!會議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其後,美國汽車公司改造、更新了產品,銷路逐漸大開,終於走出了困境。

讓聽眾進入演講角色

美國演講家拉賽爾·康維爾博士有一個著名的演講題目——《大量的鑽石》,據說已經演講了將近6000次。也許有人會以為,一個重複了這麼多次的演講,恐怕會在演講者的頭腦中形成了一套固定不變的程式,甚至連演講的語調、態勢都不會走樣。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康維爾每次演講都有新的內容,而這些新內容正來自每次演講的新的聽眾。他是如何做的呢?他說:“我去一個鎮子或是城市訪問,盡量早一點到達那裏,以便去訪問一下郵局的局長、理發師、旅店經理、小學校長以及一些部長們,然後我走進商店,跟人們交談,了解一下他們的曆史,他們都有哪些要求。接下來我就向那些人做演講,內容正好適合當地聽眾。”把聽眾拉進演講中,使他們感到這次演講就是專門為他們準備的,這就不能不引起他們的極大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