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關係方麵,有很多的問題。在訪問美國的期間,我已經講了無數次了,比方說人權問題,1989年的政治風波,達賴喇嘛,TMD,科索沃……我想你們都聽厭了,我不準備再在這裏講這個問題,我講一個你們關心的問題,就是中美貿易逆差的問題。
我想這個問題是美國的各界人士都關心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做了一點小小的研究,那跟你們的MIT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和各位教授們比起來那是班門弄斧。但是我想說明這樣幾個觀點。
第一,中美貿易之間的逆差這個數字是被大大地誇大了。根據美國方麵的數字,中美貿易逆差是569億美元,而中國方麵的數字是211億美元,非常大的差距。我不想評論哪一個數字更加準確,但是我想引用你們美國的丹佛大學的一個教授,叫斯坦拉.劉(音),他做了很深入的研究,他認為這兩個數字都是不準確的。其原因就是由於這些數字在進口的時候包括了運費和保險費,而在出口的時候沒有包括這個。同時,也沒有考慮到中美貿易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香港轉口的,在香港的附加值、增值是達到很高的程度。而且,也沒有考慮到對中國的走私。根據這些因素,把它加以修正以後,按照這位教授的估計,中美貿易的逆差是365億美元。由於美國大量地向中國的服務性的出口,前麵是講的貨物的進出口逆差,加上服務的,這個逆差的數字隻有350億美元。我現在不去評論這個數字的準確性,這個數字比美國方麵的數字低,比中國方麵的數字高,我不去評論,但是我很尊重這位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有大量的數據作為根據。
這是我第一個觀點,就是說不要把這個中美貿易逆差看得太嚴重了。老實說,美國的全部的貿易逆差去年隻有1690億美元,加上其他方麵總的逆差不超過2000億美元,僅僅相當於你們國民生產總值的2%多一點點。而在其他國家,這是很平常的,加拿大多年以來他的貿易逆差就超過2%。這不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對美國講起來是一個很小的問題。
第二,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絕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消費品或者是資源性的產品。這些產品在15年以前你們早就停止生產了,因此這種進口跟你們美國的產業是沒有競爭的,是有利於你們的經濟結構調整的,是有利於你們發展你們的高技術產業,使你們今天變成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的。這些消費性的產品在美國是找不到人來生產的,如果你們停止進口這些產品,你們美國的普通人民,如果從別的國家來進口這些產品的話,你們的普通老百姓要為此多付出200億美元。這個數字我是有根據的,是世界銀行的報告,不是我造出來的,我是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所提供的數據推算的,你們1998年,如果不從中國進口這些消費品,而從別的國家進口的話,你們在座的諸位都要從口袋裏多拿出錢來,也許通貨膨脹就會比現在要高一點了。
第三,中國向美國的出口絕大部分70%以上是加工貿易,什麼叫加工貿易呢?就是外國投資的企業包括美國的企業在中國設廠去裝配加工和裝配從外國進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後出口到美國來。這些原材料的進口、零部件的進口,主要是來自於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中國的增值的部分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說,中國向美國的出口實際上是上麵講的那些國家和地區向美國出口的轉移。就是說,原來你們這些消費品都是從我剛才列舉的國家裏麵進口的,但是他們的勞動力成本很高,現在他們已經不能生產,因此他把他們的原材料零部件轉移到中國來生產,然後出口到美國來。所以,你們美國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逆差減少了,但是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增加了,你們加起來都是一樣的。我在1987年當我擔任中國的國家經濟委員會的常務副主任的時候,我對這個問題就做過調查,我查了出口到美國的運動鞋,耐克、阿迪達斯、銳步……這些鞋在中國生產出口到美國來。因為這些工廠最多的是在中國沿海的福建省的生產,我在福建省做了調查,當時在福建的工廠主要是台灣的企業家辦的,他每雙運動鞋子的出廠價20美元,在美國的零售價120美元。當時我調查了這個工廠,這20美元給中國的工人留下的就是2美元。但是他可以養活兩個工人,拿全年來講。其他的原材料有的是日本來的,有的是美國來的。其中主要的氣墊就值2美元,是從美國來的,這也許是個專利。所以看得很清楚,在美國賣120美元,在中國的出口的價格隻有20美元,中國隻得到2美元。但是,確實養活了我們的工人,這對中國是有利的。這是1987年的情況,現在怎麼樣呢?最近我會見了一位台灣的鞋業大王,據他講,全世界的運動鞋,他的銷售額是第一。他的這些運動鞋都是在中國生產的。我問他:“現在的情況怎樣呢?跟1987年比起來怎麼樣?”他說:“差不多。”這一次我到美國之後,我派我的秘書到芝加哥的各個百貨公司去調查這個鞋子的價錢,我發現在你們美國商店裏買的這些耐克、阿迪達斯、銳步這些鞋的平均的價格是80~120美元,跟當時差不太多,便宜一點了。把銘牌拿開一看,都是“中國製造”。所以,很清楚,這種勞動密集型的產品你們美國不會生產,從別的國家買是很貴,隻能夠從中國生產,價廉物美,對美國人民是有好處的,對我們中國也有好處,因為我們一些勞動力可以得到就業。但是,其中大部分的價值都是別的國家對美國出口的價值的轉移。我很讚成你們MIT有一位有名的教授叫做帕羅庫格曼(音)先生,我經常看他很有見解的文章。他有一篇文章就此說“這不說明中國的市場不開放,而是日本的市場不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