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通了又如何,晚了就是晚了,就像張玉陽說過的,這一切都是他的命,從他將王天語從另一時空的公元2012年強拉到此,就已經注定了。
變成了白灰,也就不用火葬了,找個罐罐裝起來,直接入土就成了。
床榻上一切安好,並沒有被張玉陽的‘自燃’波及。
而顏千雪卻是抱著留有休書的被子,哭的昏天暗地,她現在才知道她和張玉陽之間並非是沒有情。
隨她進來的除了舞輕語外,還有天陽宗的範姓太上大長老和玉兒老頭三人。
終究是回天乏術,難以逆天。
化嬰四重啊!一個化嬰四重的修行高手就這麼沒了,也不知是天陽宗的悲哀,還是修行界的無奈。
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當初天陽宗合五位外事長老布置‘時空轉移之術’,根本就不是為了什麼修行界大劫。
試問宗主都這個鳥樣,天陽宗的目的還會單純嗎?大劫,大劫你妹啊!王天語是懶得理了。
一滴精血被擠出,落在了張玉陽留下的傳承‘玉’表麵,然後直接被其吸入內部。
信息那是海量的,它們一股腦的鑽進了王天語腦海,成了王天語記憶的一部分。
......張儀(拜鬼穀先生為師,學習縱橫謀略),......張良(字子房,前漢開國功臣,封留侯),......張大順(張陵之父,張盛高祖父)。
張陵(即張道陵,也叫張天師,前世天師道的創始人),張衡(前世天師道第二代教主),張魯(三國時,曾在曹魏擔任過鎮南將軍,前世天師道第三代教主),...張盛(前世天師道第四代教主,今生為天陽宗第四代弟子)。
開篇是張盛一脈的世代祖譜表,隻是到了張盛之後,他這一脈就沒有了,更重要的是,張盛還是名人之後。
在王天語前世,張儀、張良、張陵...哪一個不是名人?王天語有些頭疼,沒想到自己穿越到這一時空,居然把天師道第四代教主給克死了。
更讓王天語無語的是,蜀漢開國大將,且又是蜀漢高祖結義兄弟的張祖張益德,竟然也是張良之後,不過是分家一脈而已。
難道是張玉陽為了裝裱門楣,把所有張姓的曆史名人都‘強行’拉入世代祖譜表?王天語是怎麼看,都覺得不靠譜。
世代祖譜表之後,則是張家先祖的生平大紀事,前幾人的都沒啥看頭,王天語直接略過,從張陵開始看起。
後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張陵出世,......後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張陵辭官潛心修道,時值二十五歲,......後漢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張陵隱居洛陽之北邙山中。
後漢建初五年(公元80年),後漢章帝在帝都舉辦白虎觀會議,征召張陵為經學博士,張陵因無心仕途而拒召。
後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朝廷詔征張陵為太傅,封兾縣侯,張陵不勝其煩,離北邙而南下渡過長江至雲錦山(即前世的龍虎山)。
後漢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六十二歲的張陵離開龍虎山,前往益州蜀郡的鶴鳴山創建正一宗,同時廣收弟子。
後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正月十五日,張陵得《洞極經》一部,據傳此經來自天界,自此,‘正一宗’聞名修行界。
後漢漢安二年(公元143年),鬼王宗叛出弟子在天倉山為禍世人,張陵親自前往降服,他的義舉被世人稱‘代天行道’,他本人也因此被尊為‘天師’,並開始在天倉山傳道。
後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正一宗步入正軌,在修行界已無人不曉,無人不知,張陵招集正一宗高層在於鹿堂治開會,交待西行後事,並當眾宣布正一宗下任宗主為張衡,同時還強調每代宗主隻能由張家正統血脈接任。
後漢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張陵留下真傳弟子王長、趙升和長子張衡,離開鶴鳴山向西而去,時年一百二十三歲,當時修為出竊十重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