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語向四周瞅了瞅,又回頭看了看,才發現進來的門消失了,映入眼的是一堵由青磚砌成的牆。
青磚與青磚之間有縫隙,不過都被特殊處理了,隻剩下凹進去的黑色溝道,讓人無論怎麼看都會覺得協調。
在王天語進來的地方,牆麵上有一塊直徑一米的圓形石刻,石刻和牆麵接連的很密切,就像是石刻生來就長在牆麵上一般,而魚躍龍門就是石刻所要呈現出來的主題。
青磚牆麵並不很長,大約有五米,牆的兩端是純木打造了屋子,古典味道十足,也就是說院子四周除了王天語進來這方有牆,其它三麵都是木製建築。
當然,同樣是木製建築,卻因著院落的布局,在鄰近青磚牆的兩麵各有一間大屋子,而與青磚牆相對的一麵則是一排大小隻有大屋子一半大小的屋子,於是院落中能走人的區域就被這些屋子強行分割成了‘T’字型。
按理,這樣的布局應該會給人一種狹窄,緊湊的感覺,尤其還是在‘T’的三線交彙路口有一顆百年大槐樹的情況下就更是如此,然而,事實卻是讓人看著很合理,並且院落中也有人影在奔走,更為這裏增添了許多生機。
奔走的人中除了十五、六歲的小姑娘,就是四、五十歲的老婦人,總人數在三十左右,每個人在院子中穿行時手上都不空,不是端著青菜蘿卜,就是端著大魚大肉,若是細細看,還會發現幹果和冷盤,就連山珍海味也都有不少。
王天語呆呆的站在原地,一時還沒弄明白這是什麼地方,也沒見有人來跟他這個擅自闖入的陌生人打招呼。
輕輕的移動步子,王天語來到了大槐樹下,伸手摸了摸樹皮,粗糙感頓時就從指尖傳到了王天語的腦部,讓他知道大槐樹是真的。
原本王天語還以為院子裏奔走的人會看不到他,可當他繞過大槐樹,站到了排成一排的屋子前,卻是發現即將撞上他的老婦和小姑娘都會主動繞過他。
王天語看了,無論是小姑娘還是老婦人,每個人臉上都是喜氣洋洋,仿佛她們現在所做的是在為一個喜宴做準備似的。
狠狠甩了一下頭,王天語的心裏更不解了,為了尋找答案,他的步子沒停,直接走向了離他最近一間屋子的正門,走到正門前,王天語停下腳步,猶豫了片刻才推門而入,然而,情況又和回學校一樣,他前腳才踏入一間看似堂屋的屋子,屋子中的景象就突然又變了,變成了什麼?變成了一個香火鼎盛的靈堂。
‘奠’字很大,幾乎占據了整間屋子的四分之一,在它之前是一個駕在兩條長凳上的棺材,棺材前方有一排蒲團和一個燒紙錢的火盆,火盆再往前,也就是再往王天語這方,就是一個插著不少香的鼎爐。
棺材蓋沒有合上,橫擱在棺材口,與棺材之間形成了九十度的夾角,也就是說蓋子和棺材之間是垂直相交的,相信隻要有人想,稍稍動一下手,就可以讓人無法看到棺材中遺體主人的模樣。
靈堂裏沒有火光,也沒有燈光,隻有從屋頂拉下的白色帳幔散發著微弱的白光,是這裏唯一的自然光源。
王天語知道,若是把光源換成是蠟燭,又或是換成暗紅色的燈,肯定會是另外一番味道,不過現在的他沒有時間想這麼多,既然又沒有出去的路,他就隻好壯起膽子在靈堂中四處走動起來,希望可以知道棺材是為誰準備的,以及棺材中躺著的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