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智慧超群(1)(2 / 3)

劉邦起兵後,蕭何擔任他的後勤部長,負責後方糧草供給,未有一次令劉邦失望。蕭何每到一處,十分注意收集法令製度、圖書文獻,而不像其他將官那樣忙著搶掠財物。劉邦當上漢王後,請蕭何擔任丞相。其時,項羽和一些諸侯殺死秦王子嬰,燒毀鹹陽城,然後揚長而去。劉邦之所以知道:天下各地的要塞,形勢強弱的地方、人民痛苦的事情,就是因為蕭何獲得了秦朝的全部地圖、書籍等資料的緣故。

劉邦入關後,在張良的勸諫下,封存秦朝宮寶、府庫、財物,還軍灞上,以待項羽等各路起義軍。在此期間,劉邦集團還實施了一係列極有遠見的政治措施。劉邦召集諸縣父老豪傑,對他們宣告說:“父老們,你們在苛酷的秦法之下生活,痛苦很久了。秦法規定,如果人民有誹謗朝廷的,就滅族;人民有相聚談話的,就是犯棄市死罪。我,和諸侯有約,先入關的,就為關中之王。現在我當為關中之王。今天我要和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者,抵罪;盜,抵罪。此外一切秦法,完全廢除。官吏都依原來位置,全不遷動。”

秦國人聽了約法三章大喜,爭先持牛羊酒食獻給沛公的軍士。沛公又謙讓,不肯接受所獻食物,民眾們更為喜悅,惟恐沛公不做秦王。這些安民措施,為劉邦爭得了民心。對於他日後經營關中,並以此做根據地與項羽爭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成功者需要站得高、望得遠,要善於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按照事物的連續性、因果性的聯係,預見它的發展趨勢。而且事物是多變的,要根據其時間、地點不同以及整體利益與局部各利益的差異來做出戰略決策。這需要有統率全局的戰略頭腦而成為有口皆碑的人物。天玄子說:“就事計事,就事理事,因事策劃,因事立功的人是行為謹慎的人,不是深謀遠慮的人才。有深謀遠慮的才能,就能計事於未來之中,理事於未形之中,決策於末萌之中,立功於未知之中。一個人策劃出的謀略,令天下人都看得出,識得破,那麼,這個謀略就不是上等的謀略,這個人才就不是上等的人才了。圖謀大計的人,必須有高瞻遠矚的見識,有詳盡周全的措施。”

有幾十年的眼光,可以建立幾十年的事業;有千百年的眼光,可以建立千百年的事業。隻爭一時之得失,隻料一時之成敗,逞強好勝於一地,作威作福於一方,不是見識遠大、功德圓滿,它隻能禍害自己,貽害後代。

齊國太霸道,周公料定它以後必將出現篡位弑君的大臣,後來的事實確實如此;衛國太軟弱,季子料定它以後必將滅亡,後來的事實確實如此;吳國破楚進入郢都,逢滑料定以後楚國必將收複失地,後來的事實確實如此;孫策自視過高,好誅天下英雄豪傑,郭嘉料定他以後必將死於匹夫之手,後來的事實確實如此。這都是知人所不能知,見人所不能見的大智慧。有大智慧,就能深謀遠慮,就能料事如神。有大智慧,就能先知先覺,就能識見遠大。

策劃能力成大事

讀古看今,我們在現代的商業戰場上,更應該具備卓越的策劃能力,用來創造一個新的格局。成大事者要杜絕在時間上的損失,積極努力地創造一個好的策劃方案。

成大事的根本在於靠謀略取天下。謀略也就是策劃,成大事者必須善於用謀。古代哲人管子認為,決策過程中必須注意的三項是:則、象、法。隻有掌握這三項,你在決策過程中才有法可依。這裏所講的正是對策劃能力修煉的基礎。

古書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出奇就是不循舊軌,超常思維,反常用兵,使對方驚駭,造成一種先聲奪人的心理態勢。“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不意就是采取出乎對方意料的辦法,對其進行進攻。出奇密切地聯係著不意,相輔相成,出奇可達成不意,要不意則多半要出奇。

孫武指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在謀略對抗之中,出奇不意的謀略運用不勝枚舉。

出奇製勝。《孫子兵法·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杜佑注:“正者當敵,奇者從傍擊不備;以正道合戰,以奇變取勝也。”又如《百戰奇法·奇戰》:“凡戰,所謂奇者,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孫臏兵法·奇正篇》雲:“同,不足以相勝也,故以異為奇。”又雲:“發而為正,其未發者為奇也。”“正”是指一般的,正常的;“奇”是指特殊的、變化的。孫武認為:“戰勢不過奇正”、“奇正相生”、“奇正之變,不可勝窮。”按照孫武的想法,隻有能夠隨情況而變換奇正戰法,多方變化,善出奇兵打敗敵人的將領,才是一個高明的領導。他強調“示形”、“動敵”,認為這是出奇製勝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