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不斷充電(3)(1 / 3)

徐世鼎利用自己所有的空餘時間做了家裏所有的活,但這並未能使他的父親感動。半個學期過去了,學校催交學費,可父親照樣分文不給。他毅然決定和父親分家。在生產隊支持下,一畝三分田,一間泥巴小屋,100多元的欠款和兩袋稻穀就成了他全部家產。年僅13歲的他心如刀絞般疼痛。

讀書,一切隻為讀書,親情割斷,父子分離,生活自理。

農閑時,他每天5點鍾起床做完家務,6點趕到學校上課。趕著在放學後到田裏去做活;農忙季節,他請假在家打穀施肥,假期裏,他外出打工,扛木頭、拉竹子、運磚,雖然勞累了一天,但到了晚上,他還是會就著一盞油燈翻開課本。

靠著自己一雙手,他成為鄉裏一名合格的納稅人,每年依法向國家上繳公糧和農業稅;在學校,他是名列前茅的好學生。生活的艱辛,讓一個年僅13歲的孩子體會得尤為深刻。

三年的中學生活,盡管他節衣縮食,還是欠下學校近400元學費。初中就要畢業了,學校說不補交齊欠款,不發中考準考證。沒有辦法,他隻有四處借債。一個月後,他接到了市重點高中的通知書。可是學校報名通知書上寫著的150元學費讓他望而卻步。他隻有扛起行裝來到離家50裏的一個山區水電站工地,去做最廉價的小工。

幹活最賣力的他隻要有一點空閑,就抓緊自學高一課程。同學和老師來工地上找到他,學校免了他的學費,同學也向他伸出友誼之手。

第一學期,他的學習成績排全班第三,當年底他被市裏評為“克服艱難困苦,勤奮學習的優秀共青團員”,正是憑著刻苦學習的精神,他獲得了新的生活方式。

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不衰的優秀精神在徐世鼎身上閃現著,證明了中國人渴望求知的內心追求,也證明了文化精神的重要內涵始終是勤奮刻苦與敏而好學。

敏而好學在這裏已不僅僅是一種習慣,已經上升為一種精神,一種真正求知的精神境界,這種精神可以使一個人開創事業的新局麵。

知識是鑄造偉業的基石

在各項信息技術日益升溫的今天,如果不天天學習,就會落於同行業者的後麵。因此,無論在何時何地,每一個有誌於成大事的人都不要忘記給自己充電。隻有那些隨時充實自己,為自己奠定雄厚基礎的人,才能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生存下去。

每個人都想事業有成,但這需要有一定的條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一定要有知識,有修養,這也是個人魅力的具體表現。

成功的人有千千萬,成功的道路上卻不能缺少學習的動力。

如果一個人停止了學習,用時下流行的話來說就是沒有“充電”,那麼他很快就會“沒電”,就會被社會所拋棄。隻有堅持學習,才能使自己常常“電量充沛”,成功自然指日可待。

在各項信息技術日益升溫的今天,如果不天天學習,就會落於同行業者的後麵。因此,無論在何時何地,每一個有誌於成大事的人都不要忘記給自己充電。隻有那些隨時充實自己,為自己奠定雄厚基礎的人,才能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生存下去。

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常常強調幹勁及學習的重要性。但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並非每一位都充滿幹勁,都勤奮好學。例如:宰予雖有一副絕妙的口才,卻怠於學習。

對於宰予,孔子不禁搖頭歎道:“朽木不可雕也。”再怎麼責罵這種人也難改其性,最終會被社會淘汰,這是不可救藥之徒。

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幹勁以外,還需要有另一種觀念,即學習的理解能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書本知識隻是基礎,必須要用自己的理解力將其消化吸收才行。

社會是一本百科全書,無時無處不充滿著知識。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翻閱,不斷地為自己充電。因為,不充電很快就會失去能量。

現代生活的節奏加快,要求我們必須抱定這樣的信念:活到老學到老。同時也應該記住:成大事就要不斷地學習。

人們常說“那個人是屬於大器晚成型的”,意思是說,他現在雖然並不怎麼樣,但日後總會成功的。

從同樣的起點開始工作,有些人能立刻掌握要領而展開工作,雖然這種人很少很難得,但他們往往自恃能力強,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再學習。所以放棄了充實自己的機會,甚至退步變壞。

與此相反,那些起先摸不清情況,不順暢的人,通過多方請教,認真用功並繼續保持這種態度,也會獲得很大的成功。而這樣的不斷學習是決定能否成就事業的一個關鍵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