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彼特的談話中,我們可以很直接地看出,常“往”在親戚關係中的重要性,但有一點,就是千萬不可有貧富貴賤之分,也不要因為自己的地位較高而不常“往”親戚家。這樣下去,親戚就會對你冷眼相待,那再想搞好親戚關係,就難上加難了。
親戚與親戚來往,除了一個“往”字,還要一個“來”
字。它的意思是除了經常到親戚家走動外,自身也要經常性地邀請親戚們到家裏做客,利用自己的空間與親戚聯絡感情,做一回主人,熱情款待他們,讓他們有一種自己家的感覺,那時間一久,親戚之間的關係會處得異常融洽。
也許,就是如此平常的“常來常往”,才會在以後的關鍵時刻,得到親戚的一臂之力。所以,不要以為“常來常往”是沒用的,不必要的,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於情、於理都要掌握運用這個技巧。
(2)同學關係——常聚常新
俗話說:一輩同學三輩親,三輩同學輩輩親。還說:十年寒窗半生緣。可見,同窗之情,如果處得好,在某種程度上要勝過手足之情,朋友之情。能為同窗,在這個世界中,也算是一種緣分。這種緣分因為它純潔、樸實,有可能日後發展為長久、牢固的友誼。
現代社會裏,人際交往更注重同學關係,同學之間互相幫忙,互相提拔的事情,經常可以見到。
同學關係有時的確能在關鍵的時刻幫上自己一個大忙。
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平時一定要注意和同學培養、聯絡感情,隻有平時經常聯絡,同學之情才不至於疏遠,同學才會心甘情願地幫助你。如果你與同學分開之後,從來沒有聯絡過,你去托他辦事時,一些比較重要的關乎他的利益的事情,他就不會幫你。
與同學保持聯係的方式有很多。
有空給遠在異地的同學們打打電話,通通信,詢問一下對方近來的工作、學習情況,介紹一下自己的情況,互相交流一下,這是很有必要的,這點時間絕對不能節省。碰上同學們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最好親身參加,如果實在脫不開身,最好也得寫信或托人帶點什麼,不然,怎麼算得上同窗情誼。
對方有困難的時候,更應加強聯係,許多人總喜歡向同學彙報自己的喜事,而對一些困難卻不好意思開口,應去掉這些顧慮。
而當聽到同學家有人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應馬上想辦法去看看。平日盡管因工作忙、學習重沒有很多時間來往,但朋友有困難鼎力相助或打聲招呼,才顯出你們間的深厚情誼來。“患難朋友才是真朋友”,關鍵時刻拉人一把,別人會銘記在心。
現代社會裏,人們都已經充分認識到同學之間交往的重要性,為了大家經常保持聯絡,加深合作,在一些大或小的城市裏,“同學會”已成為一種時髦。一年一小會,五年一中會,十年一大會,關係愈聚愈堅,愈聚愈緊,彼此互相照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真是中國所特有的人際關係,它說明了同學關係已越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不受時間所限,不受空間所限,隻要有“聚”,那份關係,那份情,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