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楊文英,嶽飛,馬擴各路援軍先後達到清江城前線後,劉光世召集各路援軍將領在自己大營齊聚一堂,會商打敗金軍的計策。
第一步就是推舉主帥,雖然楊文英又皇帝禦賜的尚方寶劍,但是他兵力最少,又最年輕,大家隻當他是監軍,沒有誰當他是理所當然的主帥。
河北軍將領王彥首先說道:“我大宋援軍二十餘萬不能消滅區區六萬金軍,以致於楊仁政將軍壯烈殉國,我願服從楊小將軍的指令,讓他把國仇家仇一起報了!楊小將軍在河陽大敗完顏塔蘭和完顏烏珠,是我大宋對金國少有的大勝,楊小將軍當主帥,誰人不服?”
武昌軍主帥程峴立即起身大喝道:“我不服!楊文英才打了幾仗,毛都沒長齊,就憑著是皇帝的親信就一飛衝天,憑什麼當主帥!還把不把我們這些征戰多年的老將放在眼裏!”
程峴還要繼續說,卻已經是有話沒頭說,嶽飛猛然一起身,拔刀砍下了他的頭顱。眾將領大驚失色,有兩三個人已經把手放在刀把上了,但更多的人在看著劉光世,畢竟是在劉光世大營,劉光世又是皇帝任命的援軍主帥。見大家都沒有拔刀,嶽雲朗聲向眾人宣言道:“無論誰當主將,都必須服從皇上的命令,敢違抗皇命,肆意妄為者,他就是下場。主帥隻可在劉光世將軍和楊文英將軍兩個人裏麵選,隻有他們兩有皇命在身!其他人不顧軍情緊急,肆意作亂者,今天就別想走出大營!”
劉光世見嶽飛也願意推舉他,連忙說道:“我督帥各路援軍在清江城前戰鬥了三個月,損兵折將,勞而無功,以致於楊仁政將軍壯烈殉國,我回朝廷後當向皇上請罪,這各軍主帥,隻有楊文英將軍做得,敢不從命的,尚方寶劍伺候,有領軍作亂或者不服主帥指揮的,我當奏請皇上誅他九族!”
馬擴緊隨劉光世說道:“我九江軍唯楊將軍馬首是瞻!”九江軍是南方流民拚湊出來的部隊,人數也有兩萬,用來運送糧草,搬運器械可以,用來打仗萬萬不行!
山東軍主帥孟安素來佩服楊文英,連忙接著說道:“楊文英將軍在汴梁城北獨闖金軍大營,勇冠天下!還在河陽帥步卒殺金兵數千人,大敗完顏塔蘭和完顏烏珠;在淮北親帥騎兵斬殺金軍數萬;在江南帥摧鋒軍打得完顏烏珠抱頭鼠竄,是以才有前不久的黃天蕩大捷。無論智謀勇略,還是公義私情,在座諸位誰比得了楊文英將軍。楊文英是聖上知根知底的舊人,又是才壯烈殉國的楊仁政將軍的親子,還有劉光世將軍和嶽飛將軍的大力推薦,再有遲疑,我孟安也不饒他!知人知麵不知心,那淮西軍王伊川平時滿口皇上,滿口忠心,清江城一破他就跑了,所以,我建議將諸位將軍的子侄都留在楊文英將軍帳下留用鎮!”
眾人一聽孟安的話,很多人心裏已經在罵他祖宗十八代了,楊文英、劉光世、嶽飛、馬擴知道各路援軍名義上都是朝廷軍隊,其實都是擁兵自重的軍閥,操之過急有可能出事,所以對孟安的話不置可否。
孟安見沒有一個人支持他,卻毫不畏懼,揮手叫在賬外等候的兩個人進來,一個是二十來歲的青年將領,一個卻是隻有四五歲的小男孩。孟安牽著兩人,走到楊文英麵前,向楊文英作揖說道:“我孟家本是孟子之後,素來教導子孫忠義立世,金兵在我大宋國土上燒殺搶掠,以男子為奴隸,以女子為娼妓,即使不為了大宋皇帝,為了全天下的老百姓,我也與金兵不共戴天。生死關頭,我必義無反顧,隻是我家裏的男丁死得隻剩下我兒孟林和幼孫孟政宗,願將軍收留,保我孟家血脈!”
楊文英見他有必死之誌,大為感動,立即起身對孟安三叩首,說道:“我這三跪,一是為大宋天子,一是為天下受苦受難的百姓,再一個就是為我大宋的忠臣義士。忠心隻在於本心,何必需要扣壓質子強迫!願意為我大宋軍民討個公道,與金軍決一死戰的,可以跟著我!不願意的,現在就可以帶兵走了,嶽將軍,劉將軍,你們不可阻攔。我就是隻剩一人,也要和金軍拚命!”
慷慨激昂的氣氛感召之下,再加上南有韓世忠大敗金軍,北有楊仁政重創金軍,楊文英又威名赫赫,於是所有將領都同意把子侄送來,大家聚餐歡飲之後,歃血為盟,表示不破金軍誓不生還!
當天下午,各個將領的子侄都送到了楊文英摧鋒軍中,楊文英將其中的青壯敢戰的留下編入摧鋒軍中,卻是讓劉光世將各家的幼弱的子侄接入自己大營中好吃好穿,妥善照料著。有了山東軍統領孟安慷慨激昂的陳詞和全力的支持,淮河南北各路援軍結束了之前一盤散沙的狀態,開始積極備戰,準備一雪前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