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十年(一〇七七),沈括因事被劾,出知宣州。元豐三年(一〇八〇),改知延州,兼鄜延路經略安撫使,奉密旨練兵,以備對西夏用兵。翌年,宋廷發兵攻西夏。元豐五年(一〇八二),因徐禧輕敵大敗,沈括受牽連,以“坐始議城永樂,既又措置應敵俱乖方”,貶為均州團練副使。自此,沈括仕途便告結束。往後數年,他輾轉回到潤州,居於夢溪園。元祐七年(一〇九二)前後,他寫成了《夢溪筆談》,過了幾年,紹聖三年(一〇九六)六十五歲卒。
沈括在朝廷當過不同的官,都有所建樹。而且,對於各個官位的沿革和所需知識,他也是認真學習,遇到不明白處,又不厭其煩地問個究竟,因此造就了他學問知識的廣博。《宋史》說他“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曆、音樂、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正正反映了他治學嚴謹認真的特點。而晚年寫成的《夢溪筆談》,正是他廣博學問的全記錄。
可惜的是,沈括的著作大多散佚不存,猶幸的是他晚年居於夢溪園,把平日所見所聞和思考的事情逐條記錄,成《夢溪筆談》一書。當中涉獵的範圍十分廣泛:自然科學方麵,包羅了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地理、地質、生物、化學、建築、工程、醫藥等科學內容;人文科學方麵,記錄了古今文學藝術、史學考證、語言文字、音樂繪畫等的數據;政治興革上,他對製度沿革、外族興衰、名臣言行等也多有記載和評議。
像《夢溪筆談》(以下簡稱《筆談》)這類筆記作品,唐宋時期有很多,例如沈括在《筆談》中多次提到唐人段成式撰的《酉陽雜俎》便是相類的作品。可是段氏之書,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為“多詭怪不經之談,荒渺無稽之物”,而評《筆談》則說“括在北宋,學問最為博洽。於當代掌故及天文、算法、鍾律尤所究心”,“湯修年跋稱其目見耳聞,皆有補於世,非他雜誌之比。勘驗斯編,知非溢美矣”。是書與別書不同之處,不僅在於其集人文與科學知識之大,而且所記所錄,都是沈括自己耳聞目睹之事或讀書心得,雖然有些內容近似迷信,但都是當時宗教信仰的反映,對於荒誕不經之事,他是鮮少記錄下來的。至於各種現象,沈括也盡力解說。如果不明個中原因,就清楚說明。這比其他虛實不分的筆記作品,無疑是更具理性批判和可讀性的。
由於沈括對所記事物抱著認真謹慎的態度,因此《筆談》所記載的典章製度、人事官政等政治數據,以至唐代至北宋初期關於音樂、詩歌、繪畫等人文藝術的趣聞逸事,大大豐富了我們對當時政治、藝術和文化的認識。此外,《筆談》還記錄了大量關於數學、天文、曆法、工程、建築、醫藥等科學範疇的材料。當中不少題目,更是沈括自己的科學見解和新理論、新方法。這正是《筆談》與一般的筆記作品不同之處。我國古代的文人筆記著作,大都以記錄事件為主,作者往往將一些趣聞逸事或考證補遺的意見條列而出。當中人文藝術的內容很多,但記錄科學知識的卻相對鮮少。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作者多為文人,對科學知識了解不深,難以實錄,自然有所取舍,把焦點放在熟悉的文人雅趣或者考證補闕之上。即使是稱為博物學的作品,也多是將道聽途說或古書所載之事筆錄一番而已。
熙寧十年(一〇七七),沈括因事被劾,出知宣州。元豐三年(一〇八〇),改知延州,兼鄜延路經略安撫使,奉密旨練兵,以備對西夏用兵。翌年,宋廷發兵攻西夏。元豐五年(一〇八二),因徐禧輕敵大敗,沈括受牽連,以“坐始議城永樂,既又措置應敵俱乖方”,貶為均州團練副使。自此,沈括仕途便告結束。往後數年,他輾轉回到潤州,居於夢溪園。元祐七年(一〇九二)前後,他寫成了《夢溪筆談》,過了幾年,紹聖三年(一〇九六)六十五歲卒。
沈括在朝廷當過不同的官,都有所建樹。而且,對於各個官位的沿革和所需知識,他也是認真學習,遇到不明白處,又不厭其煩地問個究竟,因此造就了他學問知識的廣博。《宋史》說他“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曆、音樂、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正正反映了他治學嚴謹認真的特點。而晚年寫成的《夢溪筆談》,正是他廣博學問的全記錄。
可惜的是,沈括的著作大多散佚不存,猶幸的是他晚年居於夢溪園,把平日所見所聞和思考的事情逐條記錄,成《夢溪筆談》一書。當中涉獵的範圍十分廣泛:自然科學方麵,包羅了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地理、地質、生物、化學、建築、工程、醫藥等科學內容;人文科學方麵,記錄了古今文學藝術、史學考證、語言文字、音樂繪畫等的數據;政治興革上,他對製度沿革、外族興衰、名臣言行等也多有記載和評議。
像《夢溪筆談》(以下簡稱《筆談》)這類筆記作品,唐宋時期有很多,例如沈括在《筆談》中多次提到唐人段成式撰的《酉陽雜俎》便是相類的作品。可是段氏之書,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為“多詭怪不經之談,荒渺無稽之物”,而評《筆談》則說“括在北宋,學問最為博洽。於當代掌故及天文、算法、鍾律尤所究心”,“湯修年跋稱其目見耳聞,皆有補於世,非他雜誌之比。勘驗斯編,知非溢美矣”。是書與別書不同之處,不僅在於其集人文與科學知識之大,而且所記所錄,都是沈括自己耳聞目睹之事或讀書心得,雖然有些內容近似迷信,但都是當時宗教信仰的反映,對於荒誕不經之事,他是鮮少記錄下來的。至於各種現象,沈括也盡力解說。如果不明個中原因,就清楚說明。這比其他虛實不分的筆記作品,無疑是更具理性批判和可讀性的。
由於沈括對所記事物抱著認真謹慎的態度,因此《筆談》所記載的典章製度、人事官政等政治數據,以至唐代至北宋初期關於音樂、詩歌、繪畫等人文藝術的趣聞逸事,大大豐富了我們對當時政治、藝術和文化的認識。此外,《筆談》還記錄了大量關於數學、天文、曆法、工程、建築、醫藥等科學範疇的材料。當中不少題目,更是沈括自己的科學見解和新理論、新方法。這正是《筆談》與一般的筆記作品不同之處。我國古代的文人筆記著作,大都以記錄事件為主,作者往往將一些趣聞逸事或考證補遺的意見條列而出。當中人文藝術的內容很多,但記錄科學知識的卻相對鮮少。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作者多為文人,對科學知識了解不深,難以實錄,自然有所取舍,把焦點放在熟悉的文人雅趣或者考證補闕之上。即使是稱為博物學的作品,也多是將道聽途說或古書所載之事筆錄一番而已。